史話》南方統一北方──得中原者得天下(三)

2001年,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的騎兵在練兵。(新華社)

最後,汪精衛掌控的武漢國民政府也和共產黨決裂,遷都到南京,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二爲一,這就是寧漢合流。與此同時,被排擠出革命隊伍的共產黨在南昌發動起義,組建了自己的軍隊,開始了國共對抗的道路。

寧漢合流後,蔣介石繼續擔任北伐軍的總司令,革命軍繼續北上,佔領了河南。這個時候,西北的馮玉祥宣佈加入革命軍,山西的閻錫山也宣佈加入革命軍,兩人都接受蔣介石的指揮。蔣介石在徐州誓師,北伐軍發起全線總攻,緊接着佔領了山東。這個時候的北伐軍已經對北京形成了合圍之勢。張作霖一看情況不妙,倉皇退出北京,想回到東北老家,結果在到達瀋陽附近的皇姑屯時,被日本關東軍給炸死了。北伐軍順利地進入了北京。半年後,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在東北通電易幟,宣佈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大獲成功。

說完兩次北伐之後,我們再來說一說爲什麼在中國的歷史上,大多數時候都是北方統一南方,只有這兩次是南方統一北方。

先說地理上的因素。如果理解我講的各個地理單元的特點你就會明白,在中國歷史上,北方是以中原爲核心,南方是以江南爲大本營。如果發生南北戰爭,北方佔有絕對的地理優勢。我們知道,南北雙方的爭奪焦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襄陽,一個是江淮。中原地處平原,在這兩點之間奔走來往很便捷,距離近,都是平原,北方又多以騎兵爲主,歷來打仗,都不是隻攻一點,聲東擊西是常用的方法。而南方呢,要在這兩點之間互相支應就困難得多,從江南到江淮還好說,有運河相連,運兵運糧都容易,但從南京到襄陽就非常不便了,先逆長江而上,再逆漢水而上,行船困難不說,路途又遠。兩邊一旦打起來,北方可以聲東擊西,南方就疲於奔命,時間一長,南方消耗不起,只能以失敗告終。所以中國歷史上「王師北定中原日」的例子很少看到。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這兩次北伐。兩次北伐都發生在宋朝以後,這個不是偶然的現象,正是宋朝以後,南方不僅在經濟上超過了北方,最關鍵的是江南已經成爲中國的文化中心。打仗不光是靠經濟、軍事這些硬實力,還要靠文化這一軟實力。宋朝以後,在中國人的心中,江南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江南政權自然就代表着正統。

這是文化因素,還有一個是軍事因素。歷來北方都是以騎兵制勝,但是在元朝的時候,蒙古人把馬場開到了全國各地,於是南方也產馬,也有了騎兵,北方在兵種上就不再具備優勢了,這是第一次北伐。第二次北伐,已經到了熱兵器時代,雙方在兵種上也是旗鼓相當。

所以兩次北伐之時,雖然北方仍具有地理上的優勢,但在文化和經濟上已經落後於南方,北伐纔有成功的可能。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從宋朝以後,一直到第二次北伐,南北雙方各勝了兩次:北方是蒙古人和滿族人各入主中原一次,南方是朱元璋北伐成功一次,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一次。如果把後來的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也算在內的話,也是南北各勝一次。所以說,在宋朝以前,北方佔盡地理、文化、經濟方面的優勢,南方不是對手;但在宋朝以後,南北雙已經不分伯仲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