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寧漢分裂 北伐走向失敗關鍵──得中原者得天下(二)

蔣介石(前排中)與同仁於南京國民政府合影。(程伶輝提供)

我們知道,辛亥革命之後,革命黨在南京成立了民國政府。但民國政府實際統治範圍很小,僅限於江蘇一帶,其他各個地方都是打着反清的旗號形成了事實上的獨立。最主要的是袁世凱領導的北洋掌控着清政府的實際大權,如果袁世凱支持清政府,革命黨的前景堪憂;如果袁世凱倒向革命,那清政府就毫無還手之力。經過一番交涉後,孫中山讓出了大總統的位置,袁世凱逼清帝遜位,於是滿清王朝就這樣亡了,袁世凱站到了革命的一邊。但這只是一時的,或者說是表面的,做爲舊式官僚出身的袁世凱並不懂什麼叫革命,更不懂什麼叫共和,他已經習慣了官僚政治搞權謀那一套,於是收買議員,操縱國會,最終把自己搞成了終身總統。這還不滿足,在一幫馬屁精的鼓動下,袁世凱最終稱帝。當然是君主立憲的皇帝,不是傳統君權至上的皇帝,但誰知道這是不是終點呢?於是全國一片討伐聲。袁世凱在一片討伐聲中病死,手下的北洋軍閥分裂成直系和皖系。其他各地方軍閥也在這個時候相繼形成。各路軍閥爲爭奪地盤,擴充實力,連年混戰,民不聊生,中國又進入亂世。

要結束亂世,人們只能指望革命黨了。這個時候孫中山已經死了,革命黨也改組成了國民黨。於是國民黨在廣州成立了國民政府,並以黃埔軍校爲基礎組建了國民革命軍。

在全國的一片呼聲中,國民革命軍經過一番準備,就準備北進中原、統一全國。

當時的形式是:國民黨佔據嶺南,孫傳芳佔據江東和兩淮,吳佩孚佔據荊襄、河南、河北,張作霖佔據東北、平津和山東,還有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也各據一方。

不用說,國民革命軍從嶺南北上,第一個目標肯定是佔據荊襄地區,然後順江而下控制江東;在控制整個長江中下游以後再圖謀中原。荊襄地區是吳佩孚的地盤,江東是孫傳芳的地盤,國民革命軍如果同時和兩路軍閥作戰,成功的可能性極小。所以國民革命軍最先採取的策略是,利用各軍閥之間的矛盾,打擊吳佩孚,穩住孫傳芳。而這個時候呢,掌控着北京政府的張作霖也希望利用北伐軍的力量削弱吳佩孚的實力,江東的孫傳芳也樂得坐山觀虎鬥,保持中立。更難得的是,吳佩孚的主力去西北攻打馮玉祥了,長江沿線兵力空虛。國民革命軍瞅準時機,毅然北上。

三個月後,國民革命軍經過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武昌戰役席捲湖廣,佔領了湖南全部、湖北大部。這個時候孫傳芳坐不住了,一看形式不妙,忙從蘇、浙、皖調兵進入江西,進攻湖南。國民革命軍一看正好,也省得再假惺惺地哄着你玩了,反正荊襄已經拿下,和廣東連成一片,乾脆撕破臉,順江而下進攻江南。

從1926年8月,到第二年3月,歷時半年多,國民革命軍基本拿下了江南和兩淮。這樣,整個中國的南方地區都在國民革命軍的控制下,形式一片大好,眼看馬上就可以挺進中原、勝利在望了。但恰好在這個時候,革命軍內部出了問題,這就是寧漢分裂。寧漢分裂的大致的過程是:北伐初始,國共合作,到了武漢,革命黨就把政府遷到了武漢(因爲武漢是辛亥革命的首發地,寧是南京,漢就是武漢);在佔領整個長江中下游之後,蔣介石開始清黨,把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左派清理出了革命軍的隊伍,並在南京另立了一個國民政府。寧漢分裂後,北伐大業只能暫停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