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受李鴻章讚揚的買辦──未酬邦國中興之68(朱偉嶽)

唐廷樞

跟在容閎後面的香山縣同鄉後進小子們,他們沒有去留學,也沒田可耕,就留在澳門或香港,唸了幾年洋書,和洋人能在語言或文字上交流後,就在洋行中工作,以跑腿打工謀生。美哲學家杜威說:「生活就是教育」,不錯,這跑腿打工,正是另外一種教育。從這「流品殊雜」教育出來的人,國人通稱之爲買辦。本文所指買辦,狹義上就指近代外國在華「洋行」中;上班打工的國人中的老土小子,他們從洋人的實際操辦中,學習到較先進的貿易知識和技能,在國內發揮他們學到的經商本領,因成就不凡而名震一時。買辦2字,當然比不上士大夫中秀才、舉人、進士等名字向亮,但就促進華夏中國的商業發展而言,他們或真正「功高震主」了。

在容閎就讀的澳門及後來的香港馬禮遜學校,僱有一位幫工名叫唐寶臣者,香山縣人氏,而且家貧,就帶着3位兒子在馬禮遜學校打工度日。唐寶臣的3個兒子唐廷桂(公元1828~1897,道光8~光緒23年),唐廷樞(公元1832~1892,道光12~光緒18年),唐廷庚(公元1835~1896,道光15~光緒22年),當然都隨着老爸,先後在馬禮遜學校就讀。這學校的經費,來自英、美兩國個人及教會的捐獻,數目不多,故前幾年招生數都是個位數。學校的課程安排,半天讀中文,半天讀英文。課程除中、英文外,還有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衛生、地理、音樂、美術等,和當年的國內私塾教育,很不相同,主持者自然是英國或美國來華的牧師。學制初定爲3至4年,大致屬於現之初中到高一之間。這學校最先於公元1835(道光15)年在廣州試辦,公元1837(道光15)年在澳門正式開始,到公元1839(道光19)年因「廣州銷煙」事件而停辦,於公元1842 (道光22)年時,英人已於公元1841年強佔香港開埠,乃遷至香港繼續。牧師們的中文不是很靈光,所以學生們姓名登錄,都以英文記下口音,中文是後人加上的:

Awing(阿閎,容閎)、Ayun(阿遠)、Atseuk(阿焯)、Awei(阿偉,吳榮魁)、Aling(阿靈)。

Achik(阿植,唐廷桂)、Ashu(阿樞,唐廷樞)、Ashing(阿勝,黃勝)、Afan(阿寬,黃寬)、Akan(阿根,李根)、Awan(阿運,周運)。

在廣州及澳門,以說廣府話及客家話的人爲多,筆者不熟悉廣州話平時對人如何稱呼,但熟悉客家人如何稱呼對方。在客家方言中,「阿」字是稱呼他人時的必要助語字。如客家人稱爺爺、奶奶爲阿公、阿婆,稱爸爸、媽媽爲阿爸、阿姆,稱哥哥、姐姐爲阿哥、阿姊;譬如筆者爲朱偉嶽,若我家長輩把我介紹給親友時,會說:「這是阿偉嶽」,或對較熟稔的人說:「這是阿嶽」。故對洋牧師記下當年學生名單,全是「A」字開頭,似可推判,當年馬禮遜學校的學生,不敢說全部是客家子弟,但大部分是客屬如容閎、黃寬、黃勝、唐廷桂、唐廷樞、唐廷庚等。和容閎、黃寬、黃勝等出國留學走不一樣的道路,而走上打工之路的,有唐氏三兄弟唐廷桂、唐廷樞、唐廷庚,及沒有進馬禮遜學校,就直接進入洋行打工的徐潤、鄭觀應等先進,在華夏由農業社會邁向商業社會的蛻變之初,他們是幾位出色的先行者。

試先說這唐氏3位兄弟。老大唐廷桂自離開馬禮遜學校不久,公元1848(道光28)年1月,美國三藩市(舊金山)發現金礦,消息很快傳到香港、廣州,次年的公元1849(道光29)年,即有300多位老廣前往三藩市淘金。因爲真有金礦,故前往淘金的人快速增加,到公元1852(咸豐2)年時已到達兩萬人。公元1851(咸豐元)年,唐廷桂隨叔父前往美國舊金山,香港的教會寫了一封推薦信給舊金山的基督教牧師,故唐廷桂於公元1852(咸豐2)年到達美國後,先是在教會工作,後積極投身各種商業和交際活動,被推舉爲舊金山香山同鄉會陽和會館會長。

是年舊金山爆發排華事件,公元1854(咸豐4)年加州又掀起新的排華浪潮。唐廷桂挺身而出,多次與當地政府交涉,運用美國法律爲華人聲討公道。因多次爲華僑爭取權益,唐廷桂被推選爲舊金山華商公所總理董事。他就任期間,爲舊金山的華人提供了許多幫助,還將美國政府有關法律譯成中文,以方便華工、華僑閱讀。

不幾年,因金礦漸少而採金潮冷下來了,公元1857(咸豐7)年,唐廷桂也離開美國返回國內。當唐廷桂在美國加州的時候,其老弟唐廷樞先在一拍賣行做了很短時間的翻譯,後進入香港政府從事翻譯工作,在這裡唐廷樞認識了後來成爲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李泰國(Horatio Nelson Lay,公元1832~1898,道光12~光緒24年),次年的公元1858(咸豐8)年,經李泰國安排,唐廷樞赴上海,出任上海江海關高級翻譯。在香港政府任職期間,唐廷樞已在業餘時間,一共開辦了兩家當鋪,這是他第一次發揮他的經商才能。他的老哥唐廷桂從美國回來,一定是回來幫助老弟發展事業。

任何正規的進出口貿易,都要經過海關,有海關的人脈,進出口業務一定會方便許多;而且在江海關服務之便,知道那些項目,是出口或進口上最容易上手的項目。經唐延樞初步觀察,從事棉花購買轉賣給當時的大貿易洋行怡和洋行,利益最好。唐廷樞在江海關幹了3年,於公元1861(咸豐11)年辭職,自資創辦了「修華號」棉花行,其主要業務,就是收購國內的棉花售予怡和洋行,怡和洋行再將這些棉花輸往國外。唐延樞離開江海關後,就推薦唐國華接替他在上海江海關的工作,擔任首席翻譯。唐國華是誰呢,就是他老哥唐廷桂的化名。時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已由李泰國改爲赫德(Robert Hart,公元1835~1911),赫德對唐國華的英語水平,個人品格和經商能力都很欣賞,很快便重用他,把他內定爲兩名候選的華人稅務司之一。

其時他的老弟唐廷樞因做棉花生意,和怡和洋行關係良好,也得到洋老闆們的信任。公元1863(同治2)年,怡和洋行就敦聘唐廷樞,爲怡和洋行的總買辦,負責管理帳款、收購物資、開展航運、擴大市場等業務。在這期間,唐廷樞用他賺到的錢,附股於外國在華企業,先後附股的企業有保險行業、華海輪船公司、公正輪船公司、北清輪船公司、美國瓊記洋行的蘇晏拿打號輪船、馬立司洋行船隊和美記洋行船隊等。

老哥唐廷桂(唐國華)接替其弟唐廷樞任職江海關時,公元1864(同治3)年9月,因「私收海關已裁陋規」獲罪。事實上該陋規,早已存在爲潛規則已多年,當時辦案人丁日昌,梅州豐順縣客家人,正在李鴻章手下任滬道兼江海關道的領導,後曾任福建巡撫,與容閎頗有來往,是支時幼童留美的官員。據稱丁日昌等眼見唐氏兄弟生意越做越大,乃想法向富商勒捐款項,以充實洋務建設費用,因之拿唐國華(唐廷桂)開刀。後來此案以罰款結案;據李鴻章在其奏摺《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及附《唐國華(唐廷桂)贖罪片》稱:「唐國華出銀2萬5000兩,同案另兩犯張燦、秦吉各出銀7500兩,共銀4萬兩,合辦洋鐵廠一座贖罪」。這座洋鐵廠即美商旗記船廠,後來以旗記船廠爲基本,改建爲江南製造總局。華夏中國的重工業製造的源頭,就在這裡;不意是由贖罪而起。清廷官員籌款建設,竟有對富商勒捐這一招。

唐國華受此贖罪案折騰,不久就離開了江海關。改用回原名唐廷桂。公元1871(同治10)年,他開始在天津怡和洋行從事買辦工作。

公元1873(同治12)年,李鴻章邀請唐延桂的老弟唐廷樞,出任輪船招商局總辦,唐廷樞乃辭去怡和洋行總買辦一職,由其兄唐廷桂自天津到上海接任總買辦。唐廷樞接任輪船招商局總辦後,因資本僅有20萬兩,兩兄弟即聯手招募,很快把資本擴大爲100萬兩,招商局一躍成爲當時中國最大輪船企業。李鴻章看這兩老土洋務還辦得不錯,加以當時輪船的燃料就是燃煤,3年後的公元1876(光緒2)年,李鴻章又請唐廷樞負責開平煤礦(今開灤礦務局)籌備工作,以解決輪船的燃料問題。公元1878(光緒4)年,開平煤礦以「官督商辦」形式成立。當然,這事也得到唐廷桂籌款等協助,這是華夏中國最早用機器開採的大型煤礦,而且是第一個以股份制經營的企業。約一千年前,威尼斯以股份制經營的商業模式,終於在華夏大地出現。

爲了使開平煤礦所生產的燃煤,能夠順利快速運送到港口,唐廷樞於公元1881(光緒7)年,主持修建了華夏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唐胥鐵路。傳說修建這條鐵路,被保守派人士告到慈禧太后那裡,太后以「震動龍脈」、「驚擾祖宗」的罪名,把唐廷樞關入遵化大獄,經好多人說項後才得以出獄。這傳說是真是假,頗難判定;因公元1875(光緒元)年,上海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 Matheson)曾以「修路」爲名,取得修建「吳淞路」的准許,英人即規畫修築上海到吳淞口的鐵路。於公元1876(光緒2)年1月動工,7月1日,正式通車。吳淞鐵路全長15公里,鐵路是修造起來了,但民間反對者以影響地方安寧,阻礙農作物及禽畜生長,及破壞祖墳風水等抗議鐵路運營,故總共僅運營了1年又3個月,清政府以道路不安全爲由,強制以28萬5000兩白銀購回,在公元1877(光緒3)年10月20日付清款項後,立即將吳淞鐵路拆毀。唐廷樞於公元1881(光緒7)年,主持修築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唐胥鐵路的時候,是在公元1876(光緒2)年英商修建吳淞鐵路5年之後的事,而唐廷樞又曾是怡和洋行的總買辦,故唐廷樞被惡整一下關進大牢,或甚可能。

唐廷桂自公元1873(同治12)年,接掌唐廷樞所任上海怡和洋行總買辦之職,直至去世,長達24年之久。他以洋行總買辦身分,積極參與其弟唐廷樞主持之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近代實業的創辦與管理工作,是清朝末季洋務運動中的重要參與人之一。他還大力發展了國內的工商事業,如附股華海輪船公司,附股煙臺纊絲局並擔任公司總董、附股中國玻璃公司並擔任董事局主席、附股上海電光公司並擔任華人股東代表、附股上海榮泰駁船行等,他又是上海火燭保險公司的首任董事長, 他還向上海地方當局建議,把自來水引進城區。

公元1885(光緒11)年,爲抗擊法國軍隊入侵廣西,唐廷桂向廣西捐贈款項購買軍火,獲授二品紅翎頂戴。他還興辦教育,是上海理工學校(後稱格致書院)的創始人之一,並積極支持建立新式醫院,是上海高易賑所、元濟善堂、廣肇公所內協賑所、廣益善堂等慈善機構的董事或主事。他積極投身華人公益慈善事業,推動了中國慈善事業的近代化。實際上唐廷桂這些工商推廣事業,他兩位老弟唐廷樞、唐廷庚不是旁觀者也是贊助參與者。

唐廷樞在正式加入怡和洋行的前一年即公元1862年,通過廣州緯經堂出版社出版了《英語集全》一冊,後唐廷樞的老哥和老弟唐廷桂及唐廷庚,都參與了《英語集全》的校閱和訂正工作。《英語集全》有1048頁,詞彙分53門122類,例句9100個以上。出版時詞典正文卷端題:「《英語集全》卷一 羊城(廣州)唐廷樞景星甫着 兄植茂枝 弟庚應星參校 陳恕道逸溪 廖冠芳若溪仝訂」。這應是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撰的漢英詞典,可證這3位兄弟,是會合作辦事的夥伴。

這3位唐氏兄弟,唐廷樞最先於公元1892(光緒18)年辭世,年60歲,公元1896(光緒22)年唐廷庚辭世,年61歲,公元1897(光緒23)年唐廷桂辭世,年69歲。

這兄弟3人,去世時都普遍得到社會的好評,特別的是李鴻章悼念唐廷樞說:「中國可無李鴻章,但不可無唐廷樞」。擴大一點來說,是否山寨李鴻章之說爲「中國可無朝廷,但不可無洋行」 !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