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有12兵團就有臺灣──胡璉與怒潮學校之2(曾建元)

民國47年5月金門縣柏村國小舉行落成典禮,金防部司令官胡璉(二排左2)和砲兵指揮部指揮官郝柏村(二排左)邀請學生剪綵。(柏村國小提供,中央社)

民國38年4月22日,國共北平和談破裂,政府代表團以團長西北軍政長官張治中爲首全數投共,解放軍旋即發動攻勢,第三野戰軍陳毅部下上海、南京,沿海直撲浙江;第二野戰軍劉伯承部由湖北渡江,於23日攻入江西湖口。

5月1日,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下命第二編練司令部恢復第12兵團番號,第三編練司令部沈發藻部先改第13兵團,再改爲第4兵團,歸南昌作戰指揮所主任方天節制,胡璉進而將第十軍併入第67軍,令其第75師三溪部隊王靖之部在南城、南豐間進行遲滯作戰,攔阻解放軍前進;9日,因該師撤退與兵團失聯一晝夜,胡璉疑有潛伏,則將第223團團長朱達免職,師長王靖之調任第18軍副軍長。胡璉將兵團團部移駐贛南之瑞金,方天則遷省政府至贛州。

劉伯承攻下南城後,西入湖南,江西省政府與胡璉兵團乃得喘息,經聯合勤務總司令郭懺告知,雲南省昆明兵工廠有新造武器一批,胡璉遂籌款由第18軍副軍長劉景蓉僱用民航隊飛機數十架次前往運載,送至汕頭存放。

胡璉有意仿效當年紅軍割據贛南打游擊,向方天提議,以第4兵團、第12兵團和江西省保安團爲基礎,將江西國軍擴編爲3個兵團、27師,分以兵團副司令官王嚴兼掌贛南、高魁元兼掌閩西、柯遠芬兼掌粵東,又就該一方案飛來臺灣高雄向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請示機宜,蔣中正則認爲兵團應以綏靖閩粵邊區,轉進潮汕,保衛臺灣爲任務。依此,由浙江進抵福建寧德縣三都澳的第18軍第11師海鵬部隊劉鼎漢部,則海運送至臺灣宜蘭整補。

蔣中正明確期待胡璉兵團前往臺灣,惟當時政府方面,則由國防部通令胡璉兵團撥歸白崇禧華中軍政長官公署指揮,要求胡璉兵團據守贛南,以牽制解放軍,支援華中作戰,並防止解放軍直下廣東,但胡璉選擇效忠蔣中正,使李宗仁的佈局破局,也導致華中戰區的潰敗。

閩粵邊區各縣於5月中起陸續淪陷,廣東綏靖公署副主任兼閩粵贛邊區剿匪總指揮吳奇偉、廣東省第9區(梅州)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李潔之等於5月14日發表〈我們的宣言〉,投向共產黨,是爲粵東起義,區域內各縣軍事管制委員會相繼成立;22日,福建省第7區(閩西)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練惕生與前任李漢衝亦宣佈易幟,舉前寧化縣長傅伯翠爲閩西起義行動委員會(閩西義勇軍臨時行動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西國軍竟被圍困贛南。爲此,陳誠命第12兵團第18軍第11師劉鼎漢部由基隆海運,於6月25日登陸汕頭,以圖打通揭陽豐順公路,迎接江西國軍各部向潮汕、臺灣撤退。

胡璉得令,乃決定將第12兵團分成兩路突圍,其時雖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閻錫山命兵團反攻南昌,但胡璉與蔣中正有所默契,準備保衛臺灣,他說:「有12兵團就有臺灣,有臺灣就有中華民國」,乃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仍佯稱奉國防部令反攻南昌,實則調軍轉向,於是發佈檄文〈爲剿滅叛匪吳奇偉、練惕生、李潔之、李漢衝、傅柏翠等告閩西粵東同胞書〉,誓師出兵。胡璉揮師指向吳奇偉,有其割席之義,蓋胡璉在抗戰中爲自己贏得青天白日勳章的民國32年5月鄂西石牌會戰,時奉命死守湖北省宜昌縣三鬥坪鎮石牌要塞,以防止日本軍直入陪都重慶,而與胡璉所屬第18軍方天部並肩作戰的,就是擔任長江江防軍司令的吳奇偉。

胡璉兵團第一路命第18軍高魁元部入閩西,佯稱退兵瑞金整補,以長汀設局誘敵深入,7月7日,所部第118師李樹蘭部在長汀圍殲閩西義勇軍副司令員林志光部,次日第18軍第14師羅錫疇部乘勝追擊,連下上杭、武平、永定,而以王靖之爲上杭縣長,綏靖閩西各縣,第18軍主力則挺進廣東大埔、蕉嶺而至梅縣;第二路命第67軍劉廉一部入粵東,由會昌越筠門嶺破平遠及梅縣、豐順,第67師何世統部在平遠設局,佯稱退兵會昌,使之鬆懈,而於7月8日將平遠解放軍練惕生所部饒玉山部一舉擊潰,第18師尹俊部則組突擊隊着解放軍服不戰直入梅縣縣政府,第52團孫竹筠部隨後支援,智取梅縣。

兩路與胡璉會師豐順告捷,是爲閩西粵東掃蕩之戰。胡璉報請廣東省政府主席薛嶽派任兵團副司令官柯遠芬出任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兼梅縣縣長,繼續平定興寧、五華、蕉嶺各縣。智取梅縣,平定鄰近各縣,乃皆出自柯遠芬的奇計,胡璉兵團乃據有粵東梅州地區,有大庾嶺爲後盾,可確保贛州,並擬以龍南、虔南、定南三南地區爲後方,掩護粵北大軍集中。

胡璉移軍越筠門嶺,北望江西,不免心中悽然,乃自吟詩一首曰:「河山破碎風飄絮,身世飄搖雨打萍,國危愈覺江山美,亂世從知骨肉親」。

7月上旬,自汕頭登陸的第11師劉鼎漢部搶通揭陽至豐順公路;22日,胡璉整頓全軍,佈告全體官兵,嚴飭勤整紀律,表揚第11師劉鼎漢部之軍紀與軍功,讚許第67師何世統部平遠、興寧戰績,鼓勵第14師羅錫疇部精進努力,卻也嚴詞申斥沿途拉伕抓兵之第67軍第75師汪光堯部及第18軍第118師李樹蘭部爲駑駘劣騎。

8月11日,第11師與胡璉兵團在豐順縣湯坑鎮會師。9月上,閩、粵、贛邊區客家大本營,以及潮汕地區,俱入胡璉手中,兵團此際乃改號粵華部隊。

(圖/曾建元提供)

其時解放軍二野劉伯承大軍沿贛江而下,湘贛戰役於7月8日爆發,方天率省政府與省保安團、交通警察總隊退守贛南,8月14日不戰而退出贛州,解放軍廣東軍區司令員葉劍英親至贛州召集軍事會議,決定兵分兩路攻下贛南,再下廣東。解放軍銳不可擋,橫掃贛南,國軍1萬人被殲,30縣失守。江西省政府瓦解,江西省第8區行政專員兼豫章山區綏靖司令黃鎮中斷後,江西省保安團、交警總隊退出江西、投奔胡璉。

9月23日黃鎮中在寧都戰敗被俘,江西至此全面淪陷。胡璉兵團總部於9月遷往汕頭,方天殘部來會,乃趁機收攏江西殘兵,新建第19軍,以劉雲瀚爲軍長;江西省保安團編爲第13師,師長吳垂昆;警總隊爲第43師,師長鮑步超。胡璉兵團3軍,共10萬兵,士飽馬騰,軍容壯大。

行政督察專員柯遠芬則奉省主席薛嶽令,在粵東部署敵後政權,以興寧縣長謝海籌繼任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及粵東遊擊縱隊司令兼興寧遊擊支隊司令,新任陳楷爲平遠縣長兼平遠遊擊支隊長、五華縣長薛定球兼五華遊擊支隊長、鍾志勤爲梅縣縣長兼梅縣遊擊支隊長、蕉嶺縣長陳英傑兼遊擊支隊長、大埔縣長塗傑兼遊擊支隊長,另再任命鄧少貞爲梅縣縣長兼梅縣遊擊支隊長。

另一方面,解放軍三野陳毅大軍則震動浙江、福建沿海,臺灣告急。陳誠急命東南軍政副長官羅卓英派船前來向胡璉請兵,薛嶽亦請國防部第三廳廳長許朗軒前來請兵。胡璉屬廣東作戰序列,惟其旗下三軍團僅以兩團報國防部補給,胡璉乃以第18軍高魁元部馳援臺灣,而放由非嫡系之駐汕頭閩粵邊區剿匪總部總指揮喻英奇部乘金剛輪前往援救薛嶽。

而胡璉時亦已決意撤離大陸,前往臺灣。在薛嶽和羅卓英默許下,兵團以搶救青年爲名,全面展開拉伕抓兵,凡適齡青年,一律強制入伍,百姓聞訊逃亡,大埔縣虎山中學、大麻中學、廣東省立大埔中學與梅縣的梅州中學學生在校未及走避者,皆被抓丁。兵團先以海辰輪運送家屬及學生至臺灣安頓,再於10月8日將第18軍高魁元部運往金門協防,歸第22兵團李良榮指揮。兵團離去途中,鄉人夾道含淚尋找被抓兒子。

10月13日,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部攻陷廣州,行政院遷四川省成都市,廣東省政府瓦解,胡璉兵團改歸東南軍政長官陳誠直接指揮,陳誠命第67軍劉廉一部馳援舟山;17日,二野第10兵團葉飛陷廈門;18日胡璉在臺北受命接替李良榮出任福建省主席,並以第12兵團接替第22兵團李良榮部防務;19日,命第19軍劉雲瀚部船運金門增防;22日登自由號商輪及各軍艦啓碇。

24日上午,葉飛在廈門召集軍事會議,判斷國軍第19軍有可能增援金門,但去向不明,因此決定於23時由解放軍第28軍副軍長蕭鋒領軍搶攻金門,未料及胡璉兵團第19軍劉雲瀚部竟然於次日即由料羅灣登陸金門。

第19軍第14師第42團代團長李光前於反攻金城區西浦頭村時身先士卒,爲解放軍砲火擊斃殉國。26日,第18軍高魁元部奇襲古寧頭村林厝聚落頑抗之解放軍,展開反攻,胡璉於近中午乘民裕輪登陸金門水頭,旋即前往湖南高地接過高魁元之前線指揮權。27日,國軍攻克古寧頭村,第18軍第118師李樹蘭部浴血作戰,結束戰鬥。是爲古寧頭大捷。第18軍第118師李樹蘭部建有奇功,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授贈以虎字榮譽旗,此後號爲虎軍部隊。

11月3日,解放軍三野第7兵團第21軍第61師胡煒部進犯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羣島之登步島,胡璉兵團馳援之第67軍劉廉一部奉舟山防衛司令部司令任石覺命納入第87軍虎風部隊歸朱致一指揮,經過3三日血戰,於11月6日擊退解放軍。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接連大捷,臺灣民心士氣大振,形勢轉危爲安。12月1日,胡璉就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鎮守臺灣前線,該月9日,行政院院本部及各部會由院長兼國防部長閻錫山率領自成都飛遷臺北。

翌年3月,李宗仁以稱病棄職滯美不歸遭受監察院提起彈劾,蔣中正復行視事,重任總統,保臺有功之東南行政長官兼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則出任行政院長,6月韓戰爆發,美國恢復對中華民國軍事援助,臺灣日趨安全,自此兩岸分治至今。

(作者曾建元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邱榮舉爲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退休教授)

【未完待續,曾建元專欄每週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