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地主之子 流亡南逃──怒潮老兵陳耀宗的故事之1(曾建元)
陳耀宗、曾建元106年10月29日合影於板橋蘇杭小館。(吳靖媛攝影)
陳耀宗,陽曆民國20年1月24日,生於家鄉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區(信陽地區、駐馬店市)西平縣專探鄉大陽村,是地主陳福卿和李氏夫妻的長子。西平縣是一個農業縣,位於河南南部,相傳爲蠶神嫘祖的故鄉西陵,專探鄉是農業大鄉,土地肥沃、農產豐富,西邊有一座人祖廟,奉祀黃帝與嫘祖。
陳家原本也是農戶,守產得宜,因爲鄰地所有權人有優先承買權,所以比鄰的農地有意脫售,陳家便盡力買下,慢慢累積了一些田產,晉升爲地主階級,但陳家仍然維持純樸殷實的家風,自己也下田,農地出佃,則和佃農就農產品對分。陳家的田裡除了種小麥,也有桃樹、李樹等等,所以他們的家庭生活衣食無缺,堪稱小康。李氏是陳福卿的第三任妻子,前面兩個妻子都沒能爲陳福卿生下子嗣,一連生了4個女孩。後經人介紹,迎娶同村李氏,才一舉得男,這就是陳耀宗。
陳福卿夫婦對陳耀宗非常疼愛,爲了讓他受到較好的教育,搬到東邊縣城裡居住,長大一點,就安排陳耀宗進入西平縣女子中學附設幼稚園,抗戰軍興,爲了躲避可能的戰禍,又帶着陳耀宗回到專探鄉,當時國民政府實施四年國民義務教育,所以陳耀宗到了十歲,即民國30年的時候,便進入專探小學讀書,而後再到當地私立儀封中學升學。
民國33年5月,日本軍爲控制平漢鐵路,發動中原戰役,佔領西平縣。日本佔領期間,西平縣出了3個縣長,一個是重慶國民政府任命的、一個是中國共產黨任命的,一個是南京國民政府的。任何一個縣政府來農村徵糧,農民都只有上繳,但由此可知當地地力之富饒。其時,日軍敗象已露,34年1月便又被國民革命軍趕出了西平。
民國34年8月15日抗日戰爭結束後,舉國歡慶大捷,國家與人民稍稍獲得喘息空間,陳耀宗轉到西平縣初級中學繼續學業。豈料和平到臨未久,國民政府和中國共產黨雙方卻因關於和平建國工作上之歧見而再啓戰端,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革命軍整編第18軍整編第11師胡璉部於36年7月在山東省沂源縣南麻鎮和土山集接連大勝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部後,贏得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常勝將軍」的美譽,並於10月升任整第18軍軍長。
因解放軍冀晉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部在河南大別山區肆虐,國民政府於11月成立九江指揮所,由國防部長白崇禧兼任主任,負責大別山戰事,胡璉奉命納入白崇禧作戰序列,自河南永城駐防地開往大別山戰場,至37年1月,大小戰鬥近百次,以駐馬店爲基地,四處追擊解放軍,爲此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急電華東野戰軍和冀晉魯豫野戰軍,指:「十八軍胡璉,狡如狐,猛如虎,宜趨避之,以保實力,待機取勝」,冀晉魯豫野戰軍甚至成立小組,專門研究胡璉戰法。
陳耀宗記得胡璉當時即展現了卓越的政治才幹,部隊不擾民,並與地方良好互動而建立互信。沒想到自己一生的命運竟然和胡璉連繫在一起。
陳耀宗想要繼續升學念高級中學,理想的第一志願,是國立河南中學高級中學部,簡稱戰一中,這是教育部於抗戰期間成立的第一所專門招收流亡學生的國立中學,陳耀宗就揹着棉被,從家裡出發,帶着些許銀元作爲盤纏,就步行出遠門到湖北漢口參加考試,然後到位於內鄉縣淅川鄉的戰一中報到,但沒兩天,學校宣佈因內戰緣故,要遷到陝西,陳耀宗只好放棄,時有河南省立睢縣中學於36年5月遷校至豫東的陳留縣城,再前往就學,時校長爲荊奎章。惟其又爲時不久,9月,睢中高中部遷校開封。
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砲火旋風般席捲河南,大量流亡學生南逃,37年6月,教育部在漢口創辦教育部特設中原臨時中學,任命周祖訓爲校長,負責招收河南省流亡中學生。陳留淪陷後,睢中無以爲繼,陳耀宗先回到家,再和同鄉陳明燦、陳明德結伴同行,改投中原臨中。臨行前,父親陳福卿預感河南形勢,便對陳耀宗說:「離開家鄉,在外頭當兵或當叫化子都好,永遠不要再回來了。」年輕的陳耀宗感到父親語氣的悲憤與沉重,但此時還未能完全體會,帶着悠悠的離情,卻也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憧憬。
(作者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暨國立金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臺灣獨家傳媒智庫執行長)
【未完待續,曾建元專欄每週五刊出】
訪問:曾建元、王淳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