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戒嚴時期的抱負──板青失樂園之1(曾建元)
板橋高中校友在畢業冊上的青澀模樣。(示意圖/殷偵維翻攝)
我當年也曾經是一個「文藝美少年」。與臺灣省立板橋高級中學的文學因緣,則要從對板中的第一印象談起。
板中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在文化路一側的覺樓外牆貼滿了社團的招生海報。當初我坐大有巴士307路公共汽車坐了很久從臺北來學校註冊,要求我媽媽讓我到板中唸書,不要送我進補習班重考高中。
那時覺得高中社團好好玩,高一剛註冊就參加了三民主義研習社,那時候還不是思想多元的年代,還在戒嚴時期,我對國家意識形態以及知識份子的角色問題有很大的興趣和抱負,所以我要參加三研社。社團有一份刊物叫《中道》,活動除了跟着高震老師研讀孫中山先生的著作《三民主義》之外,有時事座談討論國內外政治經濟局勢發展。
19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的時代背景爲:民國67年我國與美國斷交、68年美麗島事件、69年和72年有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我是在民國70年9月進板中的,第一年進社團就看到有學長在拿方素敏、黃煌雄前一年選立委的競選傳單獻寶,自然就撿來看。當時收集傳單是學校不鼓勵的,但越禁止,大家越想收集。在那樣的年代裡,自己已對臺灣前途的問題感到迷惘,想尋求解答。
我高一時的國文老師是李作民,他不像現在板中的老師這麼年輕。他有着濃濃的鄉音,國學造詣非常好,近視很深,曾經有缺德的學生在背後叫他「海倫凱勒」。雖然他眼睛看不清楚,上課卻總是侃侃而談,我上他的課很認真。那時候每個禮拜都要寫書法,一開始我很偷懶,因爲要寫大小楷,要臨帖的話很費勁。
當時李老師會介紹書法家,在老師的介紹後我很欣賞宋徽宗趙佶所寫的瘦金體,便率性學他的筆法也沒臨帖就一口氣寫了一學期的份量,發回書法作業時,李老師問我寫的是什麼?「報告老師,我寫的是瘦金體。」話才說完,他大罵一聲,我的書法作業就被丟到地上,上面寫了大「丙」。
當時的我很擔心李老師對我的印象不好,影響了成績。但沒想到後來竟是因爲國文老師的推薦,我加入了《板中青年》編輯委員會。當時進校刊社除了自願外,國文老師也會挑選、推薦有才氣的學生參加板青。被李老師推薦令我非常意外,那真是一件光榮的事,是李老師對我的肯定。
當時是怎樣的校園文學景觀呢?那可是遍佈文采風流之士。由板青主辦的第一屆文學獎可以追溯到民國70年所舉辦的第一屆板青小說展,71年又有板青論文獎和板青攝影展的創辦,但除了有比賽的小說、論文和攝影,其實散文和新詩投稿的人還是非常多,71年的第36期《板中青年》就有500多篇各種來稿,光是協助評審選稿,就花了很多時間。
35、36期的校刊封面,都曾經透過全校徵選,而攝影展的創辦,無形中更爲學校校景或人像留下了時代的記憶。板青小說展是民國70到72年板中校園最重要的文學活動,那是板中文學傳統的一個源頭。當時重要的寫手,我隨手一指,就有辜琮瑜、林振煌、黎敏、於慕風、慕雲、陸篤卿、閻鴻亞、魏瑛娟、楊正華、劉增利、袁德強、季晶晶、楊智明、何榮幸、許心怡、呂靜雯、嚴立楷、楊曉麟、陳文宏、劉鋆、李明哲、張維倫等等,張樹森、李伊波、郭敏豪、張爲森、楊正華等則是領袖級的編輯人。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
【未完待續,曾建元專欄每週五刊出】
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