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中國大陸受害最深──戰後,飢餓的世界之1(炳文)

1946年河南,飢餓的兒童站在原本肥沃的枯旱大地上。(圖、文:UN/炳文提供)

日本、德國二戰時所發動的侵略,戰時,造成數千萬人死亡,戰後,也爲世界帶來了混亂;貧窮、飢餓蔓延各地。1946年發生世界性的糧荒,在亞洲,日本、南北韓均不能倖免,中國大陸的湖南、河南、廣西、廣東數省,因受到1944年日軍所發動一號作戰的破壞,受害最大、最深。

幸運地臺灣,聯合國救濟及復建總署(UNRAA)心目中的糧倉,戰後初期(1945)雖然有30.7萬噸稻米的缺口(32.5%),但靠着產量豐富的雜糧,也度過了一次「無米的米荒」(李連春用語)。之後,由於適宜的氣候、勤奮的農民、運作良好的基層農會組織,再加上及時運來的肥料和大量回鄉的南洋軍伕、軍屬,使得糧食生產得以在1946年一期稻作後,迅速回復到自足的狀態(聯合國評估);但1946年底,卻因糧商囤積、惜售,導致市場供需失調 (農委會「農業知識入口網站」: 關鍵年代的米荒經驗)。

所幸,搭配着產量豐富的蕃薯(臺南貢獻最大),全島居民大致免於捱餓,因而度過了一次「有米的米荒」(李連春用語)。同時,由於臺灣長官公署的堅持,1946年大陸數省饑荒最嚴重時期,臺灣的稻米,除民間少量走私到日本外,並未流向大陸。1947~1948年,省府主席魏道明放行、內運了約3.6%的年產量。1949年,陳誠主政,他甚至親函蔣介石:婉拒內運3000噸軍米的要求。1950年下半年,既使前一年內增加了大陸遷臺約100多萬的人口,臺灣已開始出口稻米2.3萬噸至糧食緊張的日、韓等地;翌年,外銷量更達10.3萬噸(農復會報告)。

1.戰後世界性糧荒

1946年世界性的糧荒,日本、南北韓均不能倖免。在亞洲,以中國大陸受害最深;其中又以河南、湖南、廣西、廣東4省受害面積最廣。當年聯合國宣佈:中國有災民3千萬,其中有700萬人生活在飢餓線邊緣,亟待救濟。

(中央社)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署長李門,本晚書面報告:各收復國家內,小麥及其他食糧奇缺,所發生之危險情形,據稱:管見所及,以爲此戰爭結束以來,面臨各聯合國家之最大危機。今冬歐洲及遠東之男女老小遭受飢餓者,爲數之多,實超出近代歷史中任何一時期,李氏並稱:聯合國救濟善後總署,關於食糧一項,一月份所需總數達70萬噸,然其運出字數僅爲40萬噸,就目前情形論,二月份(1946)數量可能更少, 李氏並謂關於此事,渠將與英美加及澳洲當局續磋商。(圖/炳文提供)

【目前餓斃人數,較戰時任何年爲多】「美新聞處華盛頓六日電」杜魯門總統本月下午發表聲明如下:世界已普遍發生糧荒,其嚴重程度爲現代僅見。今日在飢餓線上掙扎,甚或確係餓斃之人數,較戰時任何一年或全部戰爭期間爲多。美國及其他國家,已運載數量空前之糧食至兵爂地區,唯最低限度之需要與可獲之量,相去甚遠。(圖/炳文提供)

(1946.3)聯合國稱 : 世界飢餓淒涼,建議實施「糧食配給」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署長李門向聯總報告:各收復國小麥及其他糧食奇缺,聯合國面臨最大危機。並宣稱人類飢餓最爲淒涼的情況已臨到。 李門向聯合國建議,爲救濟千百萬人飢餓,各收復國應實施糧食配給制。

(1945.11)德國糧食頗爲隱憂

艾森豪元帥在德國佔領區報告書:德國的糧食供給現在不足,不能維持配給,僅能供給全人口6成。

(1946.2)美農業部報告:世界糧食問題嚴重

美聯合糧食局:估計世界缺乏糧食100萬噸。將成爲1946年歐洲農產品之最嚴重問題。

1946年,歐洲營養不良的兒童。(圖:UN/炳文提供)

維也納1946,歐洲居民在垃圾中找尋殘食。(圖:UN/炳文提供)

【未完待續,炳文專欄每週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