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日本民衆搶拾美軍垃圾喪命──戰後,飢餓的世界之2(炳文)

1945年沖繩戰役,不少日兵爲天皇玉碎的迷信不再;棄甲投降人數居二戰日本各戰役之冠。從這張圖片可看到,即使被圍困在洞穴、碉堡月餘,走出來投降的日兵,個個還是身體壯碩。 而此時臺灣的老百姓,早就已經在飢餓的邊緣生活了好幾年。所以在二戰末期日軍的兵強、馬壯,是建立在殖民地人民的飢餓上面。(圖:NARA/炳文提供)

二戰給日本本土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據美國戰略調查團的報告《戰略轟炸對日本經濟的效果》中的描述:「到1945年8月,日本的戰爭經濟已經破產。」;國內大米和魚類供應也嚴重不足,不法商販趁機哄擡黑市物價,通貨膨脹十分嚴重。日本投降的時候,戰時經濟已經崩潰,戰後最初的幾年,經濟是極度混亂的時期。

原子彈爆炸後,受難的廣島居民。(圖:澳洲軍事博物館/炳文提供)

原子彈爆炸後,受難的廣島居民,但由於輻射的傷害,大部分的倖存者也在倖存幾天後相繼離世。(圖:澳洲軍事博物館/炳文提供)

1945年爲了避免即將到來的冬天的飢餓,東京的日本人利用商業結構所在的土地種植糧食,這將幫助他們度過即將到來的冬天。(圖:NARA/炳文提供)

戰後日本東喜市村落一景。(圖:NARA/炳文提供)

●1946年日本缺糧的情形

在太平洋戰爭的最後兩年,日本國內糧食的產量下降了約26%。食品學者奧村綾尾回憶了糧食危機對農村地區的影響,他說:從1944年起,即使在農村,當地學校的運動場也被改造成紅薯田。我們吃掉了甘𫉄植物的每一部分,從葉子到葉尖根……對於蛋白質,我們吃的是甲蟲、甲蟲幼蟲和我們在根部發現的其他昆蟲。

1945年,日本城市居民,利用廢墟種植糧食充飢。(圖:NARA/炳文提供)

1945年日本城市遭轟炸後的廢墟。(圖:NARA/炳文提供)

【日治時期,臺灣稻米產量的30%輸往日本,但人均日攝熱量卻遠低於日人】戰前,由於日人的喜愛,臺灣每年大量輸日蓬萊米,平均佔全臺稻米總產量的30%;糧食的缺口,則由東南亞暹羅、緬甸等地進口較低檔的食米。而臺灣居民每日所分配到的糧食,卻比日本全國平均少了30%;後期,唯有加入皇民化改姓的行列,臺灣人纔可以配給到和日本公民一樣的份量。日本投降後,戰敗的日本無法再從東三省、臺灣、朝鮮等殖民地或佔領地進口糧食;再加上遭遣返歸來爲數5、600萬的日軍,日本國內糧食問題變得非常嚴重;除必須繼續實施糧食配給外,即使美軍政府大量進口小麥,也無法滿足日本的基本需求。1946年,日人均配給食物的熱量爲 1042卡路里(維基百科);之後,在美國的大量援助下,於1947年上升到1300卡。但此時的臺灣,人均熱量已達到1800卡(當時美國人均爲3300卡)。

日本歷史上破天荒之舉,1946年某日,1200名示威人民衝破日本皇宮,要求日皇打開庫存米,供給民衆。(圖/炳文提供)

1945年等待救濟熱食的日童。(圖:UN/炳文提供)

(1945.12.5)如此東京:行政停頓、糧荒嚴重、失業增多。

●日本成飢餓世界

1945.12.5 日本全國饑民代表包圍首相幣原喜重郎官坻,抗議日本行政停頓、糧荒嚴重、失業增多。而各界也認爲日本米荒危機爲今後數月內所無法避免者。官方預計今年收成較去年減少24%。農民須對政府繳納85%收穫表示不滿,農民以黑市作價予都市居民。

【日本動物園的動物,如獅子、老虎被殺來吃掉了】中華民國駐日本軍事代表團成員的廖季威,還記得戰後的日本糧食缺乏,每人每天供應4 兩大米,飲食店幾乎絕跡 (注:私下買賣食品屬非法),糖果糕點根本沒有。一般做工勞動的日本人的午餐是幾個土豆或一點紅薯,因此,很多日本人都面黃肌瘦,營養不良。公園裡的花圃草坪被用來種蔬菜土豆,動物園的動物,如獅子、老虎等則被殺來吃掉了;盟軍士兵在街上扔下一個菸屁股,立即有日本人搶着去撿。

●日本上千饑民餓斃

根據東京1945.11.1的主要報刊,由於缺乏糧食,戰後日本城市居民已餓死1400餘人。而1945.11.17日本豐野市發生第一次重大的糧食暴動,日本政府公開承認:他們戰後所實施的食物價格管制已完全失敗;造成黑市主宰了市場。該日,數千名羣衆衝進了豐野市的麪粉廠,劫走了貨架上的穀物以及其他一切的供應品,第二天1300個暴民搶劫了該市的商店。(New York Times)

【1948.4.2新亞社東京電】一直到 1948年4月,日農林大臣永江在會見美調查團時,還要求美國增加援助日本糧食,使人均日攝熱量從該年的1200卡,提高到戰前的2400卡的水凖。(圖/炳文提供)

1946年7月日本吳市,排隊領取食米的婦女及兒童,戰後日本食米採配給制,該年人均配給熱量爲 1042卡路里。在美國的大量援助下,1947年上升到1300卡。而1947年的臺灣,人均熱量已達1800卡。(圖:澳洲戰爭紀念館/炳文提供)

(1945.12.23)日本民衆爲搶拾美軍垃圾而喪命

一名美國士兵在廣島南部的松山開槍打死了一名日本人。死者是大約1000名平民中的一員。當時他們衝進了一個剛被騰空的營區;去撿拾遺留下來的垃圾。一名美軍警衛向地面開槍警告幾次,當沒有效果時,轉而向暴徒開槍。

(Aug 20,1946)日人拒檢,美軍格殺勿論

美軍駐日第1軍團報告稱,下午一名警衛在柵欄附近看到一名日本人。他大聲叫那人停下來。當日本人開始逃跑時,他開槍打死了他。

中華民國駐日本軍事代表團成員的廖季威,曾經看見美軍軍營附近的木牌上用英文、日文寫着:「凡日本人進入此線以內者,格殺勿論」的告示。

●飢餓、貪腐、黑道和美援,造就了日本拉麪的飲食文化

日本投降後,由於糧食嚴重短缺,佔領軍仍然沿用戰時的糧食配給制度。在此措施下,民間食品販賣是被禁令的。但由於糧食配給不足,導致人民必須依賴黑市食物補充熱量。在這些龐大的黑市中,拉麪遂成爲日本料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拉麪是在19世紀後期由中國移民引入日本的,最初是由湯麪和中式烤豬肉製成的。1945年12月,日本創下了42年來最差的稻米收成。再加上失去殖民地(臺灣、韓國)和海外侵佔領土進口的糧食,大米產量大幅減少。面對糧食短缺,美軍除實施食物配給外,並大量進口美國小麥。

由於私下買賣食品仍然是非法的,因此,製作拉麪用的麪粉,透過了貪腐的官僚、警察、黑道,源源不斷地被偷偷從麪粉公司轉移到黑市。當時,90%的街邊攤位都在黑幫的控制下,黑幫向小販勒索保護費。漸漸地,拉麪與城市生活聯繫在一起;在被炸燬的城市裡,擠在屋臺周圍的工人階級吃着拉麪。到1945年10月,東京估計有45000個黑市攤位。攤販大都集中在東京阿美橫丁(アメヤ橫丁,,Ameyaalley)露天市場。

戰後初期東京拉麪小販的推車。(圖:維基/炳文提供)

販賣拉麪的飲食店。(圖:維基/炳文提供)

圖中美軍憲兵配合著日本警察,正在取締私運食品原料的小商人 。當時製作拉麪用的麪粉,都必須透過貪腐的官僚、警察、黑道,從麪粉公司轉移到黑市。(圖:維基/炳文提供)

【未完待續,炳文專欄每週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