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晉川:十四五是中國躋身高收入和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期

本站研究局稿件未經同意禁止一切媒體轉載,包括友商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

作者|史晉川浙江大學金融研究院院長,本站研究局專欄作家

史晉川

新冠疫情使世界經濟週期逆轉回衰退-蕭條階段

首先,必須對十四五期間的發展環境有一個正確的判斷。我在上半年曾經提出一個觀點,在金融危機之後整個世界經濟週期性的變化已經從衰退期開始走向復甦期,即經過震盪中緩慢復甦進入到平穩復甦。但是疫情的出現使得世界經濟週期性的階段變化發生逆轉,世界經濟將重回衰退-蕭條階段。

因此,在“十四五”的前期,世界經濟環境就不太可能按原來的世界經濟週期變化從震盪中的緩慢復甦走向平穩復甦,而是要重返從衰退-蕭條到在震盪中的緩慢復甦的階段。

經過“十四五”,到2035年中國有望成爲世界最大經濟體

在“十四五”以及未來的10-15年,全球的經濟重心將定會發生變化,發達經濟體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新興經濟體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會不斷上升。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員會課題組根據IFS(國際金融統計)數據庫的測算,到2035年全球的前五大經濟體排序應該是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德國。即到2035年中國有可能成爲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印度這個人口衆多的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會繼續上升。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中國、印度、日本分別排在一、三、四,即亞洲國家在全世界中經濟規模的比重會不斷地上升且佔據重要地位,這是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重要變化。

對於中國來說,在“十四五”期間,新的科學技術創新既爲中國未來在某些高科技領域實現換道超車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但同時中國也面臨高技術轉移受到限制和部分領域的高技術的“走出去”受到限制,即高技術的進出都會受到雙重的限制和一些壓力。此外,隨着中美貿易摩擦向科技、投資、金融等領域不斷延伸,整個國際貿易、國際金融以及相應的投資環境和規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中國在處理對外經貿關係時,所面臨的問題不再是怎麼單純去適應的問題,而是應該在堅持國際多邊經貿體制原則的同時,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經貿新規則的制定。

中國要從原來國際經貿規則的旁觀者、遵守者變爲積極的參與者、構建者,要完成這個角色轉變,對外的制度開放將成爲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原來我們認爲國內的很多制度同參與國際活動要遵守的許多制度是可以相對分開的。但現在看來,隨着美國對中國貿易摩擦的升級已經蔓延到其它領域,越來越多的國家對我們原有體制下的一些做法產生了質疑和擔憂,影響了我們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因此,在十四五期間,必須通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來促進全面深化改革。中國的開放,最初是產品市場的開放、要素市場的開放,“十四五”期間將啓動制度的開放。制度的開放將是更加全面的和更加基礎的對外開放。

總之,在“十四五”期間,從國際環境來看。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有有利的因素,也有更多嚴峻的挑戰

十四五期間中國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有望躋身高收入國家

中國在“十四五”期間仍然處於大有可爲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傳統的要素驅動的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的發展動力在消解,經濟增長速度也在放緩,中國經濟正在從要素驅動走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這樣的發展背景下,我個人認爲,正確理解“十四五”期間仍然是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關鍵是如何去在更加嚴峻的發展環境下做好迎接各種挑戰的準備。這個準備做得比較充足、中應對比較好,就可以化危爲機,使中國經濟在“十四五”期間仍然有一個較好的發展。“十四五”期間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可能會發生三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如果把握好重大戰略機遇期,通過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到2025年中國大概率將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入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的門檻。2019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10410美元,現在世界銀行的高收入國家門檻的標準是12750美元,簡單一點就是13000美元。所以預計如果“十四五”期間國民收入增長速度保持在5%到6%,到2025年達到或者超過1.3萬美元,就跨過了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門檻和中等收入陷阱。所以,“十四五”期間是中國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及跨入高收入國家和地區門檻的發展轉換期

第二,在“十四五”期間,中國的經濟增長從中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創新會成爲中國經濟的第一驅動力量。

衡量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是研發投入R&D。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員會課題組測算,到2025年,中國研發投入水平可能會佔GDP的2.6%甚至更高一點的程度。由於研發投入的增加,中國可能從原來以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爲主更多地轉向原始創新,中國有可能在“十四五”期間初步躋身世界的創新型國家行列。在某些科學技術和先進製造業領域,中國也可能會成爲世界經濟的創新策源地。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這三個地區,在中國開始躋身於創新型國家行列的過程中,國際人才高地和創新策源地的建設步伐會明顯地加快。這三個地區有可能成爲中國創新驅動發展及高質量發展中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在某些科學技術領域也可能成爲全球的創新策源地。

第三,中國在對外和對內的發展協調方面,發展戰略會發生相應轉變,轉向以國內大循環爲主、國際國內雙向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當中,中國要處理好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的關係,以國內市場作爲主體,同時也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尤其是新的一些國際市場,使得我們能夠真正形成一個雙循環的格局。二是在產業和技術方面的內外關係。中國要在科學研究的前沿尖端技術領域努力佔據新的制高點,在覈心技術、關鍵設備和重要零部件等方面要爭取有更多的突破,從而進一步完善國民經濟的產業鏈。

雙循環的戰略實施中,個人認爲國內國外的市場處理,是通過宏觀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的調節,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實現的。而在產業和技術方面的國際國內循環方面,肯定要下很大的力氣。特別是在尖端核心技術、關鍵設備、重要零部件方面,中國在“十四五”可能還不一定能夠完全實現以國內循環爲主體、國際國內的雙循環。所以,必須儘可能擴大對外開放,利用國際的循環來帶動國內的循環,來提升國內的整個產業、技術、價值鏈在雙循環中的質量和水平。

本站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研究局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

移駕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本站研究局·中國版>>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本站研究局·國際版>>

過去120年全球表現最佳的澳洲市場 也扛不住了

爲什麼買不到口罩?科普:口罩是“高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