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國會大戰後 賴清德下個戰場(陳冠安)

歷經國會改革大戰之後,在可見的未來,朝野仍將會在國會殿堂多次上演決戰。(範揚光攝)

自上週二通過國會改革法案後,4日立法院再次進行院會表決法案,一共通過《再生醫療法》、《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地方民意代表費用支給及村裡長事務補助費補助條例》等3項草案。整體來說,3項法案皆有跨黨派藍綠白的共識,因此審議過程堪稱平和,與此前拳腳相向、對立衝突的情況截然不同。

不過諷刺的是,即便《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草案裡同樣有民進黨立委陳瑩、伍麗華,以及數十位綠委支持的版本,民進黨團柯建銘總召卻仍率多數綠委投下反對票,表明這是違憲法案。再度上演自己的法案自己反的荒謬情況。不過另一方面,這也側面反映目前綠營在國會議事攻防的困境。

第11屆國會,藍白62席、民進黨51席,執政黨淪爲相對少數。縱然民衆黨並非事事同意國民黨主張,但就目前推動的幾項重大法案,在野多有默契,分進合擊。而民進黨及黨團總召柯建銘則持續對白營保持堅壁清野的戰略,讓民衆黨主席柯文哲抱怨綠營都沒來談法案合作,聲稱白營其實可以跟任何黨合作。

而民進黨目前之所以拒絕與民衆黨合作,關鍵的原因,除了過往的恩怨情仇外,其實也是考量到票源擠壓,希望深化泛綠對白營的厭惡感,避免綠營選民流失到民衆黨。這也是爲何在「青鳥行動」時,綠營無論正規軍還是主力,都將白營和黃國昌作爲主攻對象的緣故。因爲就目前的國民黨來說,幾乎沒有可能磁吸到任何綠營選票的可能。民進黨反而可以透過擠壓藍白,讓藍白互搶選票,二虎相爭,分散威脅。

從長久來看,這或許是民進黨正確的戰略選擇,但從短期來看,這其實就勢必會形成國會藍白聯盟,讓綠營在議事攻防、法案主導和預算審查上陷入戰術困境。畢竟,票多的贏、票少的輸。因此即使在歷經國會改革大戰之後,雙方有暫時降低火藥味的情況,但在可見的未來,朝野仍將會在國會殿堂多次上演決戰。

不過對當前的民進黨來說,倘若選擇不與白營合作,其實就只能透過外部機制和政治動作來打破國會少數的窘境,包括罷免藍委、憲法法庭釋憲與暫時處分、2025公投對決,以及在特定條件下伺機發動不信任案,迫使重選國會。

扣除掉司法權的釋憲戰場,在明確的政治攻防上,以罷免來說,只要成功罷免6位藍委,並在補選獲勝,民進黨就能翻轉國會少數格局,再次完全執政。但就難度上來看,從過去立委級民代僅有1位成功被罷免,要成功6次,且補選獲勝,確實不易。不過作爲設定議題,轉守爲攻,施壓部分在野黨立委,罷免絕對會是民進黨的主戰場之一。

再者,2025年8月的第4個星期六是法定公投日,針對部分藍營主推議題,綠營很可能會代爲提案,以正面表述的方式,讓公投門檻與投票率低的實務狀況,利用人民來予以否決。

最後,則是在手段用盡後,在重大政治衝突時,利用1/3提案的門檻來發動行政院長不信任案。在野黨不跟,就可削弱反對力量;在野黨跟,則獲得打破結構的機會。

對賴清德來說,由於得票僅有4成,因此剛上任就得開始尋求連任,所以選後就針對綠營新媒體社羣進行重整,尤其是Threads,並在國會改革一戰初見成效。倘若賴清德在國會戰場節節敗退,影響其連任契機時,民進黨勢必會進行焦土作戰。在野黨,必須嚴陣以待。

(作者爲中華青年公共參與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