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美俄衝突加速地緣政經轉型(胡逢瑛)

俄軍持續空襲烏克蘭,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Dnipropetrovsk)的儲油設施遇襲,陷入一片火海,6日公佈的照片顯示,消防人員在現場忙着灌救。(路透)

圍繞在俄烏武裝衝突的災難之下,美國暨北約透過經濟制裁爲主要手段,展開了結合軍事戰、輿論戰、外交戰、科技戰和經濟戰的全面性「混合戰」。俄羅斯在確保境內糧食供給和物價穩定的政策下,加速了本國產業結構的轉型。在美俄地緣爭奪戰加劇並且走向產業本土化的趨勢中,對中俄關系至少產生了幾點影響:一、中國在堅持睦鄰友好與和平崛起政策的基礎上,以反美而不反歐的態度,保持中俄戰略一致與自主外交;二、深化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加速多極體系的形成;三、強化國家領導人核心圈的政治決定和決策意志,加速建立本國產業鏈自主化體系;四、持續強化俄印中三角軸心關係,在上海合作組織與金磚國家多邊體系架構下,發展軍事科技合作和建立俄印中的全球支付體系,形成大歐亞的軍工體系暨能源共同市場;五、提升本國傳統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凝聚民族團結的愛國意識,以抵抗美國的取消文化。

隨着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不斷深入烏克蘭東部,俄國慢慢掌握了美國在烏克蘭境內的軍事部署和生化實驗室的具體狀況,這引起了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上的關切。俄羅斯國防部公佈了烏克蘭衛生部關於在波爾塔瓦和哈爾科夫生物實驗室銷燬病原體的指示文件。美國在烏克蘭與喬治亞這兩國前蘇聯領土上執行生化實驗和反俄計劃,長期伴隨顏色革命而來。可以說,這次俄烏武裝衝突是美俄地緣博弈的零和戰。儘管如此,美國不派兵,美俄雙方仍避免正面對決,也避免誘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而是以犧牲烏克蘭作爲代價。

烏克蘭對於俄羅斯的意義超過西方,也成爲難題。「去軍事化」要迫使烏克蘭在擺脫西方軍事支持的情況下,回到中立國家地位。但在西方持續提供武器的狀態下,增加了和談的難度。儘管如此,基輔已經向莫斯科提出不加入軍事集團、不發展核武以及安全擔保不涉及克里米亞和頓巴斯的書面建議,等同在中立國家和承認現狀邊界條件上,使擬定和平協議產生了具體實質的內涵。「去納粹化」則牽涉了2014年美國支持烏克蘭極右翼力量非法政變上臺執政,以及基輔美化納粹英雄主義的教育政策。俄羅斯如何讓基輔去除崇拜納粹和班德拉主義,回到烏克蘭傳統歷史文化與睦鄰友好的合作軌道上,則涉及了烏克蘭新憲法制定與公民投票,這將延宕俄烏談判進程且增加了外部挑釁干擾的變數。在俄烏和解之前,西方勢必持續傾全力發動經濟制裁和仇俄宣傳,但反而會引起更多的克里米亞效應出現。「去軍事化」是短期的,但是「去納粹化」是長期的,這就導致了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如何能儘快結束,且如何透過安全擔保讓烏克蘭排除外國軍事基地和軍事武器成爲了談判困境。莫斯科堅持只有簽署和平協議的時候才舉行兩國領導人的會晤。

俄羅斯最終仍希望歐盟能夠意識到「歐洲安全不可分割」原則,不可以用「北約門戶開放」政策與經濟制裁手段和俄羅斯打交道。這樣一來,除了波蘭與立陶宛明顯採取敵對政策以外,至少德國、法國、土耳其和匈牙利與俄羅斯之間的領導人熱線沒有中斷過。

西方這場「混合戰」是以犧牲烏克蘭作爲代價,持續飆升的能源價格與通貨膨脹所引發的民怨和能源危機,恐怕是西方仍要面臨的難題。換言之,西方在無法達到改變俄羅斯行爲的預期效果的情況下,仍需要回到談判桌上協商,重新考慮作爲地緣政治大國的俄羅斯,長期以來強調的北約不東擴到烏克蘭等前蘇聯領土上之安全關切,並且以尊重對等的態度面對彼此的利益需求。烏克蘭的第聶伯河東岸地區、德涅斯特河沿岸以及阿布哈茲與南奧塞梯等地緣邊界斷層處地帶,都將可能形成克里米亞模式的骨牌效應,啓動公投加入俄羅斯聯邦,或是比照俄白聯盟,尋求和俄羅斯一體化聯盟的安全與經濟庇護。

因此,這次美俄地緣鬥爭導致的俄烏武裝衝突,主要在三個面向中產生。第一、文明的衝突:杭亭頓曾指出,衝突會沿着文化斷層線發生,凝聚則在文化圈內找到,其揭示了某種文化庇廕的作用;第二、權力轉移的結構性衝突:米爾海默斯認爲,大國衝突是權力轉移的結構性問題,艾莉森則認爲第三方意外因素是權力轉移過程的導火線,其揭示了軍事聯盟的責任與風險;第三、海權與陸權的衝突:麥金德認爲陸權與海權之間在東歐板塊上的世界心臟地帶展開地緣爭奪戰。因此,面對地緣政治的再起,俄羅斯當代歐亞理論學者杜金認爲,美國在蘇後空間領域中發動顏色革命,使得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得以鞏固,成爲歐亞經濟圈的核心安全力量。面對美國暨北約的印太戰略與反俄政策,而俄印中是不結盟政策下的戰略協作和外交自主的整合關係,俄烏武裝衝突與美國的「混合戰」則加速了地緣政治經濟轉型的進程。(作者爲元智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