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一中政策仍是中美戰略穩定的核心(胡逢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今在拜習會結束後表示,中美元首的會談樹立彼此正確認知、妥善管控分歧,形成面向未來的「舊金山願景」。(圖/路透)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本屆APEC會議中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運用和俄羅斯與伊朗的關係,再度嚇阻美國維持一中政策的傳統,作爲重啓中美「戰略溝通」與對話的前提,以達「戰略穩定」的目標。

今年俄羅斯正式退出兩大軍控條約《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11月7日)與《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11月2日),象徵核武大國之間核戰爭升級的最後階段,這是基於兩個因素:打破核武空洞的麻木,制止美國利用常規武器升級烏克蘭局勢;壓迫美國最終妥協談判。然而,這兩項要素的前提是中國核武庫數量快速成長,最終帶來壓制美國的效果。

冷戰時期,美蘇維持「戰略穩定」,仍然建立非正式接觸小組定期與不定期會晤,「戰略溝通」與軍控條約的機制沒有中止。「戰略穩定」只能發生在旗鼓相當與關係平衡當中,強弱之間飛彈防禦系統的作用會因爲常規武器的軍備競賽要取得「先發制人」的地位而削弱。在古巴導彈危機時,美國深信核戰爭一觸即發,甘迺迪與赫魯雪夫協商互撤飛彈,開啓了美蘇「低盪緩解」的「戰略溝通」時代。美國並且成功因爲中蘇共之間的意識形態裂縫和珍寶島邊境衝突,完成「聯中制蘇」的大戰略。

如今美國把中國視爲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是戰略敵人,本來需要聯合俄羅斯對抗中國,但現在是中俄關系進入最好的階段,全面深化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戰略模糊」政策調整爲「戰略清晰」,是基於美國戰略利益優先的軍事部署,但「戰略嚇阻」在戰略斷層帶上無法實現,既知沒有明確保證爲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開綠燈,卻不願意快速提供烏克蘭與芬蘭、瑞典一樣加入北約的速度?哪怕是共同防禦條約。

美國沒有出一兵一卒,在北約東擴政策下,已經將俄羅斯經濟制裁到最高點。爲了將俄羅斯逐出所有國際組織並且孤立到俄國不能侵略他國爲止,美國可以把烏克蘭當作炮灰,持續提供武器讓斯拉夫人自相殘殺。在2000、2008、2013和 2016年的《外交政策構想》中,對北約東擴的態度都被明確描述:這是對俄羅斯國家利益的威脅。條令文本(《外交政策構想》、《國家安全戰略》、《軍事原理》、《核威懾基本原理》等)明確指出:首先,俄羅斯在世界上的目標和利益;其次,其威脅;第三,俄羅斯聯邦將如何消除威脅。

俄羅斯總統普丁不斷重申:停止武器供應和烏克蘭中立,就能開啓談判。這場在烏克蘭的戰爭,是西方認爲開銷最少並且削弱俄羅斯實力的最便宜路徑。相對地緣競爭,美國需要長期投入的國外駐軍和軍事開銷而言,提供烏克蘭武器確實太便宜了。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的警告頻率是伴隨軍事行動。2008年,俄羅斯部隊擊退喬治亞軍隊,進入南奧塞提亞與阿布阿茲,並且承認其主權獨立地位。2014年,俄羅斯增兵克里米亞,推動公投後納入俄羅斯領土。2022年,俄羅斯軍隊以半年時間進入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和赫爾鬆,再次推動公投並納入版圖。

美國避免直接出兵與中國正面軍事交手,是基於一箇中國政策。「戰略清晰」是對美國「戰略嚇阻」的自我損害,增加臺灣安全成本升高,反而阻礙臺灣經濟繁榮。在俄烏戰爭中,希望談判的順序是具有戰略資源優勢的俄羅斯、爭論中的美國和正在反攻的烏克蘭。烏克蘭是戰場,犧牲最大且毫無退路,沒有得到西方足夠的安全保證承諾之前,無法妥協。烏克蘭最希望加入歐盟和北約,取得永久安全保證並且進行戰後的經濟重建。俄羅斯重申將以完全符合俄羅斯的條件進行對話,消除北約在邊境的威脅,必要時動用核武以制止世界大戰爆發。

(作者爲元智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