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茂海上絲路博物館開館:再讀故宮文物,發現呈現“海絲”

澎湃新聞獲悉,歷時兩年三個月精細匠心建造的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近日在福建省泉州石獅市開館。開館當天,故宮專題展廳、世茂珍藏展廳、海上絲綢之路展廳等迎來了多個展覽,包括“浮樑巧燒——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御窯瓷器展”“開軒覽物華——世茂藝術珍藏展”“船行看潮生——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展”等。其中“船行看潮生”分四個部分講述了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鉅變。

據主辦方介紹,作爲中國首座非國有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是世茂集團與故宮博物院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助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創新之舉。

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展廳內部

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外景

據主辦方對澎湃新聞介紹,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歷時兩年三個月精細匠心建造,建築風格融合了故宮之雄厚端莊與閩南大厝之秀美靈動。在整體佈局上,世茂海絲館參照了閩南大厝三合院及四合院的形式,以紅磚白石砌牆壘院,並傳承自春秋以來的“高臺榭、美宮室”建築風尚,營造橢圓型的高臺基座,更添恢弘。博物館佔地11482平方米,建築面積30718平方米,由拱辰樓(主樓)、春華樓(東樓)、秋榮樓(西樓)、東闕樓、西闕樓五樓構成。館內設九廳一院,涵蓋兩個故宮專題展廳、世茂珍藏展廳、海上絲綢之路展廳等。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王旭東院長在開館儀式致辭中說:“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設立,對於傳播絲路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加強與世界各國間的民心相通都將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王旭東表示,未來故宮博物院也將與世茂海絲館在保護與傳承文化的道路上共進,發揮各自優勢,助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推進文化交流互鑑。

故宮專題展廳

故宮專題展廳“浮樑巧燒——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御窯瓷器展”

故宮專題展廳“浮樑巧燒——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御窯瓷器展”-萬曆款五彩花鳥圖蒜頭瓶

其中故宮專題展廳設於拱辰樓,開館舉辦了“龍鳳呈祥——清代大婚慶典展”和“浮樑巧燒——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御窯瓷器展”兩大文化主題展;世茂珍藏展廳設於春華樓,開館呈現了“開軒覽物華——世茂藝術珍藏展”,分陶瓷、佛教、書畫三個展區,主要展出中國曆代陶瓷精品、古代佛教藝術珍品、明清書畫以及以“渡海三家”(張大千、溥儒、黃君璧)爲代表的近現代書畫;海上絲綢之路展廳設於秋榮樓,開館即推出了“船行看潮生——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展”,講述海上絲綢之路帶給石獅的鉅變。

世茂海絲館藏品-張大千 接天蓮葉無窮碧

世茂珍藏展廳

“船行看潮生: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展”分佈於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秋榮樓的二、三層,展覽分爲“發現海絲”“大洋之路”“以港爲眼,眺望遠方”“海絲新生”四個部分,描繪了從古至今,圍繞海上絲綢之路活動而展開的一系列歷史變遷。而泉州這一海上絲綢之路重鎮的故事線,也將隨着展覽而徐徐展開。

走進序廳,站在船頭模型上,眺望着油畫質地的天空和海洋,身旁是古代碼頭的景象……展覽的第一單元“發現海絲”向觀衆展示了日漸成熟的田野和水下考古學的成果。展廳內的投影結合着場景裝置,可以讓觀衆領略水下考古的探索歷程。展櫃中陳列的一系列水下、陸上考古設備器材、考古出土物令人如臨其境。

發現海絲-考古歷程

在第一單元“順風駛船”部分,展廳運用多媒體互動、船模展品等形式分別展示了海上絲綢之路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船隻的製造和使用過程。船——這一海上絲綢之路上不可或缺的載體,頓時生動了起來。

發現海絲-順風駛船

進入第二單元“大洋之路”, “風情之路”與“世界海絲遺蹟”互動展項將帶領我們將視野從出發點擴大至沿途乃至全球的貿易範圍。船艙內部結構的模型展示了古人令人驚歎的裝載和運輸貨物的智慧。可以看出,船艙內部貨物是通行東西方的絲綢、瓷器、茶葉、香料等物品,這是當時中國在世界上最爲先進的生產力的代表產品,也向世界輸出了中國的文化符號。

大洋之路-貿易之路 船艙剖面展示

在公元7-15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中東商旅爲中國與南海、印度洋貿易中的主要參與者,構建起了當時海上交通網絡。在這裡,觀衆還可以聽到阿拉伯貨商的虛擬人像,娓娓道來那些在商貿途中發生的事、見識的人。在整個絲綢之路貿易中,絲綢貿易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出產於江南的生絲、絲綢可銷往歐洲、北美洲、東南亞、日本等地。絲綢在人們的穿着裝飾中佔據着重要地位,在中西方服裝、裝飾文化中散發出不同的光輝。循着展廳裡的路線前行,這些海絲路上的熱門貨物逐一進入觀者視線。

大洋之路-貿易之路 中國房間場景與外銷絲綢

陶瓷,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對外貿易輸出貨物,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最大宗、最重要的貿易貨物,陶瓷經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歐洲及東南亞各國後,均對當地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大洋之路”單元的陶瓷板塊,觀衆們不僅能看到一系列精美的外銷瓷陳列,也將看到當中國的陶瓷來到世界其他國家後,對當地生活習俗、審美趣味、藝術文化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

大洋之路-貿易之路 瓷器

海上絲綢之路還爲沿途的國家帶去了茶。茶在各國造就了不同的飲茶方式和茶文化。以東亞鄰國日韓爲代表,綠茶發展成了茶道、茶禮等儀式感十足的飲茶方式,並延伸出一整套的審美、修養之道。而以英國爲代表的歐洲國家則偏好紅茶,並將其化於日常生活之中,成爲世界上紅茶消費量和品鑑力最強的國家。香料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貿易貨品,與絲、瓷、茶的單方面輸出不同,許多特色的香料在海絲的貿易過程中被帶回了中國。在“大洋之路”單元的香料板塊中提供了特別的嗅覺裝置,胡椒肉桂、豆蔻、迷迭香、龍涎香等各具特點的香料氣味讓觀衆得以呼吸到長長路途中異域風情。

大洋之路-貿易之路 瓷器、香料(效果圖)

除了繁榮的貿易之路,展覽還呈現了海絲路上友好的文化溝通和交流。唐有鑑真六次東渡,明有鄭和七下西洋,海絲之路不僅對我國,也對周邊和沿途國家的文化、商業交流造成了空前的影響。而隨着絲綢之路的貿易活動,豐富多樣的物種也隨着往來在異國他鄉生根發芽。那些帶着“胡”“洋”“番”的植物就是其中代表:菠菜,西紅柿,胡椒、甘藍、香菜、黃瓜等現在看來平平無奇的食材,都曾是遠渡重洋的外來客。根據這些食材特性製作的面、餅、薄餅、麻食、餃子,是絲綢之路上食物的典型。

泉州港作爲宋元時期聞名全球的世界第一大港,象徵着多元和國際。泉州“三港十二灣”的地理環境,是中國通過海絲之路看向世界的眼睛。這座天然地理環境得天獨厚的港口註定要在海絲之路上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以港爲眼-大港風雲(效果圖)

在“以港爲眼-大港風雲”單元中,泉州的林鑾渡、姑嫂塔、六勝塔、五王府等諸多海絲之路的重要史蹟,將通過互動影片、場景復原、VR望遠鏡等方式進行重現,觀者得以一覽當年港口的繁榮景象。海絲之路在明之後也遭受過打擊一度衰落,展廳中也呈現了復原的港口廢墟景象,觀衆可以在展廳中通過“港口興衰”和“明令之下”兩部短片簡要地瞭解到港口城市在時代潮流中的開放與封閉。看着百廢待興的景象,對比開放貿易和閉關鎖國的結果。

在“海絲新生”這一單元中,呈現的是近現代石獅人民的創業奮鬥史,華僑和本地人民艱苦奮鬥、追求幸福的旅程歷歷在目。

海絲新生-石獅崢嶸(效果圖)

在絲路山水地圖數字展廳的“絲路之旅——《絲路山水地圖》數字藝術展”,以《絲路山水地圖》爲主題,通過數字多媒體技術,互動體驗圖上所繪嘉峪關、沙州(今敦煌)、撒馬爾罕城(今撒馬爾罕)、黒樓城(今赫拉特)、天方國(今麥加)等五地不同的文化內涵,闡述“重走絲路 發現之旅”的展覽主旨。

“絲路之旅——《絲路山水地圖》數字藝術展”

據悉,世茂多次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先後在福州、武夷山、廣州落成紫禁書院·福州分院、紫禁書院·武夷山分院、紫禁書院·增城分院,在目前開業的世茂海絲館中也將迎來本省的第三間紫禁書院(紫禁書院·泉州分院)。

全國政協常委、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在採訪中表示:“通過多年籌備,爲家鄉泉州石獅奉上了這座別具一格的博物館,讓父老鄉親近距離領略中華文化的深厚和璀璨。海絲館的設立,對於傳播絲綢之路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心相通都將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許榮茂還對故宮博物院在籌建、運營規劃等方面給予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謝。他強調,將繼續與故宮博物院深度合作,並通過世茂海絲館不斷髮掘“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歷史意義,促進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成爲傳承中華文化的新地標、國際展示交流的新窗口。

據世茂文化公司總裁、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館長李仲謀介紹,該館將打造成一個優秀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和福建省文化旅遊一張重要名片,在藏品的基礎上,進行展覽、教育、研學、文創產品開發,以及其他跟文化產業相關的文化IP開發,助力文化品牌形成。

開館當天,“博物館與海上絲綢之路”主題論壇同時舉行。李仲謀還邀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福建博物院院長吳志躍、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白謙慎、原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原雲南省博物館副館長李黎等就論壇主題展開圓桌討論。

(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