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業邁入「黎明前的黑暗」 6大關鍵數據首度揭露
壽險業2026年之前進入「黎明前黑暗」的轉型期,保發中心董事長桂先農11日首度揭露影響壽險未來經營的六大關鍵數字,第一就是壽險海外投資逾新臺幣18.2兆元,其中有12%是完全未避險,只要新臺幣升值1%,壽險業匯損就達350億元;二是壽險業投資國內外股市市值逾2.23兆元,股市每增減10%,壽險未實現利益或損失就增加2,200億元以上。
第三是壽險業2020年業務並未受新冠肺炎影響,但因全球降息,長期持續的低利率環境預估要到2026年,壽險業宣告利率下降、保單責任準備金下降,保單內部報酬率(IRR)跟着下降,利變型商品佔率也將跟着逐年下降,前10月總保費2.55兆元,衰退9.6%,估計全年亦是衰退,2019年壽險總保費已衰退1.28%,預期2021年應也是衰退趨勢,即壽險總保費將連續三年衰退,但桂先農強調,銷售保障型商品是增加死差益,降低利差損風險,是朝健康方向發展。
第四是壽險業從2012年開始就每年試算資產負債適足性及準備金缺口,近5年壽險業增資金額高達新臺幣4,707億元,桂先農說,加上保險局要求獲利儘可能保留在帳上,接軌大魔王會計IFRS17的缺口已越來越小,增資壓力「已減緩相當大的程度」。
第五是接軌IFRS17與新清償能力ICS2.0,各險公司都需要聘請外部顧問、精算系統升級、導入新資訊系統或擴大資訊引擎,估算小型公司至少2~3億元,大型公司則要5~15億元以上的成本。亦即22家壽險公司可能要花逾百億元,更新資訊系統與作相關接軌準備;而小型公司商品要朝低資本計提發展,如投資型保單,若無法轉型者,恐面臨併購。
第六就是國內欠缺投資工具,公債及公司債等利率極低,壽險業平均責任準備金利率逾3%,等於投資國內標的就會出現「利差損」,所以壽險業逾6成資金投資海外,桂先農建議,若能開放壽險資金投資長照機構,符合高齡化社會需求,讓照護可以差異化,由政府提供基礎保障,但也有壽險業者提供的「商務艙」供民衆選擇,亦可引導壽險資金投資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