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古厝「京町家」裝點京都傳統風情

京都市公開徵求租屋者的一棟位於「祇園新橋」白川沿岸,價值上億日圓的京町家。(黃菁菁攝)

京都市東山區的「三味洪庵」也是上百年京町家改造的,極具風雅的餐廳。(黃菁菁攝)

京都市東山區的「三味洪庵」也是上百年京町家改造的,極具風雅的餐廳。(黃菁菁攝)

京都至今仍保有濃濃的歷史古都風情,主要是因爲京都街頭仍可看到許多日本傳統建築物,有些過去不起眼的庶民之家「京町家」,現在卻成了爲京都帶進觀光財的重要觀光資源,京都市更是絞盡腦汁,要讓這些古民宅重新綻放光彩、散發魅力。

所謂的「京町家」源自平安時代,是京都獨特的住家、辦公合爲一體的古厝,過去居住的大多是一般庶民。經過數百年的改良後,從江戶時代中期起形成「京町家」今日的風貌,而現在京都市內殘留的京町家大多是明治或大正時期建造的。

京町家的特色是,玄關狹窄、內部深邃,屋外有屋檐,門面大多是深色的木格子以及稱爲「蟲籠窗(MUSHIKOMADO)」的木窗等,屋內通常有個稱爲「坪庭(TSUBONIWA)」的中庭,坪庭雖小卻有日式庭園的風雅。

據京都市2010年的調查,京都約有48000棟京町家,但其中約1成的京町家都已無人居住。有些京町家的屋主是沒有可繼承的後代,有的則是因遺產稅過高,加上老房子維修困難,防火、耐震效果、室內設備等不如現代化住宅等原因,使得後代紛紛捨棄京町家,改建現代化公寓大樓,因此在京都街頭偶而會看到在大樓的夾縫中求生存的京町家。

不過,近來隨着觀光客的增加,具濃厚京都色彩的京町家越來越受外國遊客歡迎,因此京都市內開始出現許多由京町家改建的日式餐廳,法國料理、義大利料理等餐廳、咖啡廳,以及服飾店、禮品店、民宿等。

京都也積極保存這些古建築,從2007年起推動新景觀計劃,限制屋外的招牌,推動電線地下化,還指定「祇園町南」等3地區爲歷史觀景保全修景區,劃設傳統建築物羣保存區、景觀整備區等,也指定有歷史意義的單一建築物加以維修、保存。

爲解決京町家的維修問題,京都市設立了一個基金,提供單1京町家的維修補助,最高可請領500萬日圓(約新臺幣136萬元)的維修補助金。

這個基金的設立其實是由住在東京都的有心人士於2005年捐贈5000萬日圓(約新臺幣1360萬元)開始的,其後聚資到逾9千萬日圓,7年來已協助70棟古厝改建。屋主改建後大多出租給商家當店面,靠世代相傳的古厝收房租、賺外快也是不錯的選擇。

京都市最近還準備出租一棟位於「祇園新橋」價值上億日圓的京町家,這棟位於白川沿岸「重要傳統建築物羣保存區」的京町家是原本的屋主死後捐贈給市政府的,京都市爲完成屋主的心願,永遠保留古厝的原貌,而公開徵求承租人。

這棟木造2層樓,建築面積達225.45平方公尺的京町家,門前有白川的潺潺流水,小橋兩側又是紅葉又是櫻花,意境十分美。據說是支持江戶、明治動亂時期的維新志士的藝妓於明治中期蓋的,原是藝妓、舞妓的舞臺「茶屋」,後來變成旅館、壽司店,最後由篤志家接手經營天婦羅餐廳。

京都市希望能找到一位能充分善用京町家的新屋主,不管他的國籍爲何,想做什麼生意,只要提出來的企劃案能守住「保留祇園新橋的風情與傳統、創造祇園新橋的新魅力、向世界傳播京都文化」等原則,即可以約50萬日圓(約新臺幣13萬6千元)的簾價租金租到這棟古色古香的京町家,京都市政府還提供修建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