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有染疫 醫:小心身心暗藏大問題 兩種人影響最大
雖然沒有染疫 醫:小心身心暗藏大問題,兩種人影響最大。(示意圖/Shutterstock)
一天到晚宅在家,小心心理出狀況!臺灣新冠肺炎疫情的三級警戒,讓原有的生活、工作、學習模式被迫改變,疫情尚未緩解,確診與死亡人數每日不斷地增加,除加強防疫也要預防可能衍生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根據美國凱薩家庭基金會2021年3月發佈的調查發現,美國成人因新冠病毒引發的擔憂和壓力而對其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比例從2020年3月初期的32%,經過短短四個月增加至53%(同年7月),其中遭受影響最嚴重的族羣是年輕人與婦女。
另外,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2020年8月發佈的調查,美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2020年4到6月焦慮和憂鬱症狀的發病率相較於2019年同期增加了許多。該調查對象包括9896名18歲以上成人,研究者透過《四項病患健康問卷》與《六項事件影響量表》,評估參與者的焦慮症和憂鬱症以及和新冠肺炎大流行有關的創傷和壓力相關疾患症狀。
●緊張型長者會變得更加焦慮
結果顯示,6月份完成調查的5470名受訪者中,逾四成出現不良的心理或行爲健康問題,包括:焦慮或憂鬱症狀30.9%、與疫情有關的創傷和壓力相關疾患症狀26.3%,爲因應疫情有關的壓力或情緒而開始或增加物質濫用13.3%,以及10.7%受訪者在調查前30天曾考慮自殺。
臺灣精神醫學會前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從上述研究可以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衆的心理健康與自殺問題都可能產生惡化,臺灣正處於三級警戒的期間,對就學、上班的民衆影響最大,其中女性特別是有高中職以下孩子的年輕母親壓力相對較高。
不過與國外不同的是臺灣的老人家也很關注疫情變化,緊張型的年長者就會變得更加焦慮、擔憂自己被感染,進而出現失眠、心理健康問題。
建議民衆疫情期間維持規律的生活型態,不要整天看媒體報導,可將多出來的時間拿來做平常沒時間做的事情,例如園藝、看書、居家運動,透過瑜珈、深蹲,增加身體活動量幫助夜晚容易入睡,同時可透過視訊、電話維持人際互動,補充營養素,避免攝取過多的咖啡、酒精。
精神疾病患者,疫情期間應維持穩定服藥習慣。(示意圖/常春月刊提供)
他提醒,本身有焦慮、憂鬱、躁鬱或失眠症等精神疾病患者,疫情期間更要維持穩定的服藥習慣,因疫情承受更多負擔的照顧者,若發現自己產生恐慌、焦慮、吃不下等不良的心理或行爲健康問題,應主動尋求專業的協助。
●年輕人與婦女最易受疫情影響心理健康
上述硏究顯示:年輕人與婦女是最容易受疫情影響心理健康的族羣。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說明,年輕人受影響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他們的活動力相較於中老年人較強,不能外出、羣聚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限制;
第二、學業的壓力並沒有因在宅學習而減低;
第三、因上網時間增加,似是而非的訊息變更多,網路霸凌與被霸凌的風險增高。
建議親友可透過「瞭解」年輕人的困境、「傾聽」但不給予督促與建議、「陪伴」一起從事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或給予協助。
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人數增加。(示意圖/常春月刊提供)
而影響婦女最大的因素則是家務分擔問題,疫情下她們身兼多職,像是居家工作、教養孩子、家務整理等,很容易變得更焦慮或易怒,這段期間親友可透過兩個方式給予協助:
(一)家務分擔:
(二)請她直說無妨:
說出希望被幫助的事項,自己表明願意幫忙的態度。
●跟着做五方法,維持健康身心
葉雅馨呼籲,在外界紛擾不安的時候,正是向內尋求平靜的重要時刻。建議民衆可透過五個方式幫助自己在三級警戒中維持健康的身心:
一、減少新聞訊息:
可將一再看新聞的時間拿來追劇、看娛樂性節目。
二、專注可控事物:
可從事過去沒時間做的事,像是學習新料理、整理環境、與老友或長輩電話或視訊聯絡,藉此將注意力從負面、焦慮的事物轉移。
試着列出感激的人、想採買的物品,透過寫日記或表列方式釐清內心想法。
四、維持生活動能:
定期與孩子或另一半從事居家可進行的運動,像是電視前做操、立定跑步,並記下自己運動的時間。
五、檢視自我情緒:
可透過憂鬱檢測APP覺察自身情緒狀態是否有別於以往,例如容易無故發怒、飆罵孩子或是鬱悶不想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