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告訴世界,中國爲何如此“city”

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道(文/姜微 賈遠琨 王辰陽 周心怡)這個夏天,哪個國家是全球最火的旅遊目的地?中國也許是很多人心中的答案之一。在海外社交平臺TikTok上,“China Travel(中國旅遊)”詞條的觀看量高達7億,颳起一陣中國旅行的旋風;在中文社交平臺上,美國博主帶火了“City不City啊”(可理解爲“時髦不時髦”“洋氣不洋氣”)的話題,手握一杯奶茶在城市漫遊,成爲很多老外在中國打卡的標準姿勢。

數據顯示,我國今年上半年的入境外國人達到1463萬人次,同比增長152.7%;其中免簽入境超過854萬人次,同比增長190.1%。國家移民管理局預測,外國人來華熱度還將持續升溫。五湖四海的國際友人不斷來到中國,近距離了解中國、讀懂中國。

“這裡讓人耳目一新”

“這次來中國旅遊,兩國免籤等便利條件讓我們來回很方便,特別好。”來自哈薩克斯坦的遊客別克努爾·薩瑪提吾勒說。像走親戚一樣常來常往,互免簽證的效應正在擴大。去年中哈兩國的人員往來達到近60萬人次,而今年一季度的往來人次已超過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一,全年客流量有望再創新高。

截至目前,我國已對54個國家免籤,144小時過境免籤政策在全國37個口岸實施……我國的免籤“朋友圈”不斷擴大,便利人員往來措施不斷優化。

上海被外國遊客親切地稱爲打卡中國的“新手村”,體貼周到的服務讓他們賓至如歸。上海浦東機場T2航站樓的外籍人員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6月底建成投入試運營,幫助外籍人員暢通入境“第一公里”。遊客可以在這裡諮詢求助,還能購買“Shanghai Pass”都市旅遊卡。這張卡適用於公共交通、旅遊景點、文博場館、商場、便利店等多個場景,採取預存資金模式,用不完的小額資金可以在機場、車站隨時退。

“在中國的親身體驗讓我不再相信西方媒體上的信息,這裡的一切都讓人耳目一新。”加拿大視頻博主KSquared感慨道,他通過144小時過境免籤政策,不僅在上海品嚐了各種美食,還專門體驗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參觀了中共一大會址。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衆多參觀者中不乏老外的身影,他們有很多好奇的問題,比如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成立、發展壯大的?與紀念館一街之隔就是上海最熱鬧繁華的商業街區,古老的中華文明如何實現現代化的發展蛻變?“我對中國歷史瞭解得並不多,有這樣一個紀念館向我展示中國發生的鉅變,我覺得很新奇、很有趣。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KSquared說。

當數以萬計的外國遊客相約中國,他們此行的意義早已超越旅行本身,而感受更多的是文化的魅力、發展的精彩。

今年上半年,來自愛爾蘭的約恩和艾斯琳初次來到中國,在15天的時間裡遊覽了上海、重慶、成都和西安四座城市。他們在社交平臺上發佈的遊記視頻最高點擊量超過27萬次,不少外國網友在視頻下留言互動,其中一條評論寫道:“越來越多的Youtuber和外國人正在走進中國,瞭解這個國家的真實情況,太棒了!”該條評論獲得300多個點贊。

“談到‘中國’這個詞,你頭腦中最先會想到什麼?也許不是積極的想法,也許是擁擠的城市,也許是奇特的食物。但當我們來到中國後,發現這個國家被很多人誤解,這裡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約恩和艾斯琳在視頻裡說道。

“中國創造力令人驚歎”

在風馳電掣的高鐵上立一枚硬幣感受車行之穩,在酒店房間裡等待機器人送上外賣,在車水馬龍的道路上體驗一回自動駕駛……諸多現代化高科技生活場景,刷新了外國人對中國的認知。在這裡,他們看到的不僅是名山大川、繁華都市,還有飛馳的速度、新鮮的創意和充滿煙火氣的生活。

“這裡很美好,各地人民都十分友好,旅遊景點的服務也非常好,四處都很乾淨。我去過世界上很多地方,中國真的非常迷人。”南非遊客查姆·史密斯說。

“百聞不如一見。”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爲,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認識不夠全面立體,他們來訪後通過親身體驗,可以認識現代化的中國,感受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成果。

黃浦江兩岸,外灘的萬國建築羣與陸家嘴的“四件套”(東方明珠電視塔、上海中心、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交相輝映,見證了中國近代以來的變遷,也成爲當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最佳窗口。

在江岸邊的久事美術館裡,旅法藝術家趙無極的藝術作品正在此展陳。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此次展覽是“中法文化之春”的特別呈現項目,趙無極的版畫、瓷器、詩文等作品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精神之美糅合進西方抽象繪畫的節奏和空間,引得不少外國遊客專程前往觀看。策展人馬楠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詮釋上海作爲中外文化重要交匯地的大氣謙和、海納百川。

風從海上來,吹動文旅行業的活色生香,也帶來經濟領域的合作共贏。

當美西方爲中國新能源汽車製造“產能過剩”的話語陷阱、加徵不合理關稅之時,外國遊客正在中國的大街小巷親歷新能源汽車的環保與智能。一名外國博主說:“中國街道上到處都是綠色牌照的電動汽車,它們既安靜又環保,乘坐起來幾乎沒有噪音,技術非常先進。”

特斯拉掀起全球電動車熱潮,不僅帶動中國長三角地區形成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而且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加速出海。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頻頻造訪中國,他的母親梅耶·馬斯克也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四刷”中國。

讓梅耶·馬斯克津津樂道的既有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還有她在珠江夜遊看到的美景、漫步過的蘇州街頭和試穿的中國設計時裝。今年春節期間,梅耶·馬斯克到上海豫園遊覽後,在社交平臺上激動地分享道:“我看到了龍年最壯觀的展覽。”埃隆·馬斯克和母親互動評論說:“應該讓更多人到中國旅遊。”

“引進來、走出去”的遠不止新能源汽車,中國的發展速度和效率吸引許多外資企業加緊佈局。今年初,德國百年企業漢高在上海啓動亞洲最大的消費品研發中心;3月,日本最大的綜合金融服務商歐力士集團中國總部入駐大連;4月,美妝巨頭歐萊雅的全球首家自建智能運營中心在蘇州啓用……在中國,每天都在上演合作共贏的故事。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5月,我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1764家,同比增長17.4%,延續去年以來新設企業較快增長的態勢。從“China Travel”到“China Investment(中國投資)”,甚至“China Life(中國生活)”,中國吸引力不斷增強。

西方的脫鉤斷鏈和小院高牆,擋不住世界經濟合作的滿園春色。近期,來自28個國家的10位駐華大使、8位總領事和其他高級外交官在上海蔘觀訪問,從國產大飛機到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從智能機器人到“零碳樣本”,從城市發展到中華文化……多位使節參訪後由衷感嘆:“中國的創造力令人驚歎。”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方以合作促發展、以合作謀共贏,做大並分享全球經濟“蛋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國,推動全球化朝着普惠包容的方向發展。在202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不少與會嘉賓認爲,中國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僅增強自身發展的韌勁和底氣,也爲全球經濟增添新的活力,爲各國企業提供更多合作機會。

“爲推動未來經濟增長,我們必須擁抱創新,促進跨部門、地區、國家和文化的合作,創造一個更加和平、包容、可持續和有韌性的未來。”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說。

更多故事講給世界聽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當外國人選擇與中國“雙向奔赴”時,他們總能發現更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創造“City不City啊”熱梗的美國博主“保保熊”在中國生活了7年,他希望能成爲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獲得2023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的法國籍生物多樣性專家、法國科學院院士伊馮·勒·馬霍說,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中國將繼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

“當代世界呼喚一個更爲平等、有序、多元、多樣的國際新秩序,打破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壁壘。”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說,“以當代中國生活方式爲代表的多樣化文化經驗,正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推動國際社會進一步多元發展。”

書法寫扇、剪紙、手編中國結、品鑑茶道、製作品嚐小籠包……近日,多位駐華外交官在上海親身體驗了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和非遺文化,紛紛驚歎東方生活美學的魅力。

在工作人員的示範下,不少駐華使節在現場練起了太極拳;剛果(金)駐華大使巴盧穆埃內說自己“每天都要喝中國茶”;波蘭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卡夏滿意地展示着剪紙作品,感慨“真好看”;津巴布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潘迪賽·馬耶拉向周圍的中國人學起了中文;馬來西亞駐華大使館副館長諾法琳娜·穆罕默德·阿茲米請工作人員在摺扇上寫下“中馬友誼萬歲”……

“雖然履新不久,但我通過這幾個月在上海生活發現,這是一座極具包容性的城市,能夠讓外國人舒服地生活和工作。”墨西哥駐上海總領事米格爾·伊希德羅說。

在中國,世界文明交流連綿不絕、摩登城市發展領風氣之先、街頭巷尾摩肩接踵人聲鼎沸,深化改革、堅定開放、兼容幷蓄的中國正在被更多近鄰遠朋所認識、所理解、所喜愛。

——外國人在華旅遊生活的“軟件”不斷完善,入境“絲滑”、跨境“無感”。來到兵馬俑等熱門景區,外國人可以用上支持多語言、多證件信息錄入的取票機。步入琳琅滿目的商品賣場,外國人可以用信用卡或現金支付,也可以體驗中國便利的移動支付。嘗試在老北京當一天“衚衕串子”,能喝到精品咖啡,也能品嚐中國茶。

——支持外商投資興業的“硬核”政策持續優化,合理縮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支持外商投資企業與總部數據流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上,近百名跨國企業“掌門人”齊聚,熱烈探討加碼中國投資的時代機遇。當今中國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含金量越來越高。

剝開西方媒體構造的信息繭房、走進中國的外國人發現了這裡的美好與包容。在上海朱家角古鎮,來自拉脫維亞的留學生穿着旗袍、手搖摺扇,通過視頻和閨蜜分享着在中國的所見所感,“中國的美超出想象”。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來自全球的人形機器人一起手舞足蹈,科技前沿“玩家”切磋互鑑,共同致力於破解人類面臨的治理挑戰……

外國人用腳步丈量中國熱土,用眼睛捕捉中國機遇,用熱愛講述中國故事。讓人“不虛此行”“回味無窮”“流連忘返”的中國,在逆全球化思維擡頭的背景下,給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回答和勇敢擔當。

正如“City不City啊”的互動讓中國故事不僅是“我們”的故事,更是世界大發展格局下的“中國故事”,相信未來中國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精彩故事。(參與採寫:程思琪 唐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