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之謎:爲什麼沒有氣態衛星?

週一 · 知古通今|週二 · 牧夫專欄

週三 · 風月同天|週四 · 觀測指南

週五 · 深空探測|週六 · 茶餘星話|週日 · 太空探索

原作:Keith Cooper

翻譯:丁澤楊

校譯:陳瑋菁

編排:趙書晨

後臺:李子琦

原文鏈接:https://www.space.com/space-mysteries-why-no-gas-moons

我們有岩石衛星、海洋衛星和冰衛星,但爲什麼沒有氣態衛星呢?

作者:基思·庫珀 (Keith Cooper)

藝術家描繪開普勒-1625 b-i,以及其所繞行的行星和恆星系統中心的恆星。(圖像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空間局和L.赫斯塔克語(STScI)。)

衛星:具有多種形態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有岩石衛星(例如月球)、海洋衛星(例如木衛二和土衛二)和冰凍衛星(例如海衛一),但是卻沒有氣態衛星。這是因爲我們不幸沒有任何氣態衛星,還是因爲存在物理原因導致它們無法存在呢?

其實,宇宙中存在着氣體衛星!雖然它們並不在我們的太陽系內。雖然已經發現了5500多顆系外行星,但只有兩顆可能是系外行星,而且都還沒有被100%證實。這兩個系外行星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們是氣態巨行星,繞着更大的氣態巨行星旋轉!然而,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它們可能是那個例外。

要理解爲什麼我們的太陽系中沒有氣體衛星,最好先了解氣體巨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氣態巨行星的形成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下而上的形成模式,另一種是自上而下的形成模式。

自下而上,或者說“核心積聚”,是指我們太陽系中的氣體巨行星是如何形成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回溯到45億年前,我們將目睹一個年輕的太陽被一個氣體和塵埃盤所包圍。這個盤子是所有行星形成的原始盤。首先,它們積累爲岩石體,隨着灰塵、卵石和小行星的聚集而生長。有些只長到火星或金星那麼大,但還有一些不斷生長,形成了質量高達木星10倍的巨大岩石體。

一旦他們獲得了這個巨大的物質,他們的引力就足夠強,可以開始清除原行星盤上的大片氣體。他們究竟搶奪了多少氣體,增長了多少,這取決於他們的引力和可用的氣體量。

最終,我們的太陽系保留了四顆氣態巨行星,它們是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NASA的“朱諾”號木星任務通過探測木星中心一個大型岩石的引力,該岩石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十倍,但仍在擴散,從而找到了支持核心吸積模型的證據。

太陽系中的行星是在原行星盤中自下而上的核心吸積過程中形成的。(圖片來源:NASA/熔斷器/麗奈特·庫克)

從上而下形成氣態世界

在自上而下的模型中,氣態行星是直接由星雲中坍塌的氣體形成的,就像恆星一樣。然而,這個過程所產生的質量是最小的。

當一團氣體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收縮時,它會升溫,因爲氣體被填充到越來越小、越來越密集的體積中。但是,氣體變暖後會想膨脹,爲了保持收縮,氣團必須釋放多餘的熱量。因此,我們經常看到塌陷的氣體雲在熱紅外能量的照射下發光。

然而,存在一個約束因素,即“碎片不透明度的限制”。

歐洲航天局的薩姆·皮爾遜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物體坍縮時會輻射出大量熱量,這樣氣體就可以冷卻下來。但是,這一過程的效率會受到塵埃的不透明度、溫度和密度的影響。對於較小的物體,效率會大大降低,直到其質量達到木星質量的3倍左右時,它無法繼續輻射出足夠的熱量以繼續坍縮。

體積越小,塵埃越容易聚集和變得不透明,同時將引力收縮時產生的過量熱量輻射掉的過程變得越來越低效。因此,在自上而下的形成過程中,無法形成小於3個木星質量的天體。

爲什麼太陽系沒有氣態衛星?

和它們的母星一樣,太陽系中的大多數衛星都是通過自下而上的核心吸積過程形成的。這些過程是由剩餘物質構成的圓盤引起的,這些物質環繞着它們的母星。由於行星已經掃描了大部分可用的物質,只剩下不足以形成一個質量足夠大的衛星,以便有足夠的引力來容納大量的氣體。實際上,太陽系中只有土星最大的衛星泰坦(土衛六)有大氣層。

同樣,自上而下的過程也不可能發生,因爲沒有足夠的剩餘氣體。即使在至少3個木星質量的情況下,它也不會成爲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

土衛六是土星的衛星,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大氣層的衛星。(圖片來源:NASA/JPL-加州理工學院/亞利桑那大學)

神秘的衛星

因此,我們無法使用傳統的兩種方法來製造氣體衛星。不過,在太陽系中有一些奇特的地方,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形成了氣體衛星。

就地球而言,月球可能是在與火星大小的原行星發生巨大碰撞後,由地球上爆炸的物質形成的。這些碎片形成了一個環,通過核心吸積建造了月球。那麼,如果氣態巨行星發生撞擊,是否也會噴射出足夠的氣體來形成氣體衛星呢?

很遺憾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不過,岩石行星確實可能會發生這種撞擊。您還記得1994年Shoemaker-Levy 9彗星撞擊木星的情景嗎?加州理工學院的傑西·克里斯蒂安森(Jessie Christiansen)在接受Space.com採訪時表示:“氣態巨行星什麼都能吞噬。”

與氣態巨行星相撞的任何物體都只會被其包圍並融入其中,而不會將碎片噴射到太空中。

還有一件奇怪的事情就是捕獲的衛星。例如,火星的兩顆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就是被捕獲的小行星。土星最外面的衛星菲比是一個被捕獲的彗星物體,海王星的衛星Triton是一個被捕獲的柯伊伯帶天體。它們並不是圍繞行星形成的,而是在太空中自行形成,後來靠近行星並被其引力所捕獲。

這裡引出了一個問題,即一顆較小的氣態行星是否可能被一顆更大的氣態行星捕獲?畢竟,氣態行星的質量可以達到木星質量的十幾倍,因此原則上它們可以很容易地用海王星的質量來捕捉氣態行星。

看來,他們確實有可能成功!克里斯蒂安森說:“在巨型系外行星周圍可能存在和海王星一樣大小的衛星。

這篇文章開頭提到的兩個候選系外行星——開普勒1625 b-i和開普勒1708 b-i本身都是氣態巨行星,但對於更大的氣態巨行星來說,它們似乎是衛星。

克里斯蒂安森說:“我要強調,這兩個都是候選體。我們在數據中發現了與月球相似的特徵,但也有其他因素可以解釋這一點。

假設它是一顆真正的衛星,那麼開普勒1625 b-i的質量是地球的19倍(約佔木星質量的6%),使它的質量與海王星相似。它圍繞着一顆氣態行星運行,該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0倍,直徑是木星的一半。

開普勒1708 b-i的質量甚至更大,約爲地球質量的37倍,它繞着一顆巨大的行星運行,該行星的質量是木星的4.6倍。

藝術家描繪了環繞開普勒1708 b運行的行星,讓我們一起欣賞。(圖片來源:Helena Valenzuela Widerström)

“他們挑戰了很多理論,”克里斯蒂安森說。“他們這樣形成的方式很難想象,所以他們一定是被捕獲了。”

原則上,被捕獲的物體會與我們太陽系中的衛星相似。它們會像行星一樣形成,先由圓盤中的核心吸積,然後因向恆星遷移而被捕獲。

在年輕的行星系統中,遷移似乎是一個普遍的過程。這也是天文學家解釋“熱木星”存在的原因。熱木星是一種運行軌道非常接近恆星的氣體巨星,但它們可能不會在靠近恆星的位置形成。在外星行星開普勒1625 b-i和1708 b-i的情況下,它們在遷移過程中被更大的行星所捕捉,因此出現在它們的前面。

然而,儘管如此,它們恐怕並非真正的月亮!相反,它們可能只是雙行星的一個例子,而不是系外衛星。雙行星是指兩個行星圍繞它們之間的共同質心運行,而不是一個圍繞另一個軌道運行。在我們自己的太陽系中,就有一顆雙行星,它僞裝成冥王星和它最大的伴星沙龍。

因此,即使存在氣體衛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但是要製造它們,大自然必須採取欺騙手段!

責任編輯:陳瑋菁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衆號:astronomycn

超高能宇宙射線可摧毀地球

版權:Osaka Metropolitan U./L-INSIGHT, Kyoto U./Ryuunosuke Takeshige

謝謝閱讀

牧夫天文|

2024年愛牧夫星達精品天文年曆(48頁全綵色天文科普書)震撼上市啦!

詳情請看今日推文第四條

夏探星野 | 澳大利亞自然與星空研學攝影團開始招募啦!

詳情請看今日推文第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