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音樂夢 新加坡人追了30年
臺灣知名歌手萬芳接受《旺報》訪問時說:「作爲臺灣人,曾看到很多臺灣中南部青年追求臺北夢的故事,但新加坡音樂人追逐臺灣夢的執着,更令人感動。」
一批音樂人 鎩羽而歸
上週末在新加坡上演的音樂舞臺劇《記得說再見》描寫一位新加坡歌手,因爲受到臺灣校園民歌的影響,組團成立「新謠」樂團,之後又隻身來到臺灣,駐唱臺北民歌餐廳,追求流行音樂之夢,失敗後回到新加坡,將民歌餐廳移植到新加坡,但又再度失敗……。
故事感染了現場千餘名星國觀衆,因爲這個故事其實並非是個案,而是一批新加坡人的真實寫照。臺灣知名歌手萬芳和曾淑勤也參與此音樂劇的演出。
1970年代中後期,臺灣青年掀起了「唱自己的歌」的民歌運動,誕生了諸多清新質樸又具有文化內涵的校園民歌。民歌運動最終吸引了臺灣最具創意的人才加入,造就臺灣整個1990年代流行音樂的輝煌,影響全球華人圈。臺灣的「金曲獎」也被稱爲華人的葛萊美獎。
1980年代初,臺灣民歌手楊祖珺和吳楚楚來到新加坡演出,首次帶來「校園民歌」的清新。而新加坡的年輕人也追隨臺灣的風潮,喊出了和臺灣青年完全一樣的口號:「我們的歌在哪裡」。
當時的新加坡,由於外部製造業投資的涌入,加上中國政治發生鉅變,新加坡華人社羣也在尋找着自己的身分認同,因而在臺灣校園民歌啓發下,展開了名爲「新謠」的本土音樂創作風潮。
接着,臺灣的羅大佑、邰肇玫和樑弘志等臺灣知名歌手紛紛獲邀在新加坡指導新謠歌手,使得新謠的創作也漸入佳境。
與此同時,臺灣流行音樂界,成新加坡年輕歌曲作者和演唱者嚮往聖地。他們很多人到臺灣尋求音樂上的突破和發展,有的如巫啓賢獲得了成功,但也有很多人卻沒有成功,其中包括一些駐唱臺灣民歌餐廳的新加坡歌手。
主辦音樂舞臺劇《記得說再見》的彈唱人制作室的老闆娘黃桂霞,當年也前往臺灣發展,併發行了一張唱片。唱片雖然沒有打響,但卻和歌手曾淑勤成爲好友。在彈唱人老闆蔡憶仁的邀請下,曾淑勤等大量臺灣民歌手經常前來新加坡舉行《重逢》演唱會,讓新加坡人重溫原汁原味的臺灣校園民歌的風采。
新加坡的一些音樂人如李思菘、李偉菘兄弟,雖然在臺灣滾石發行的唱片沒有打紅,但他們轉到幕後培養音樂人才,推出了孫燕姿、阿杜等成爲臺灣家喻戶曉的新加坡歌手。
一些新加坡音樂人也在新加坡移植民歌餐廳。但由於市場很小,很多民歌餐廳無法生存。但也延續了「新謠」的香火,讓新加坡的音樂製作和創作不斷髮展。
目前,新加坡不但已經成爲臺灣流行音樂詞曲創作、編曲和製作的重要基地,也出現了很多歌手反過來獲得臺灣的肯定。新加坡歌手孫燕姿、蔡健雅頻頻奪得臺灣金曲獎女歌手獎。2008年第19屆金曲獎最佳女歌手入圍者,竟然出現了3位新加坡歌手(孫燕姿、蔡健雅和蔡淳佳)的盛況,讓新加坡早期音樂工作者深感欣慰。
新加坡音樂人實現臺灣夢的過程,也深深感動了臺灣的歌手。花9天參加音樂劇《記得說再見》演出的萬芳表示,正因星國朋友的執着,才使她放下其他重要工作參演。
曾淑勤說,臺灣校園民歌對東南亞的影響很大,「新謠」之外在馬來西亞有「馬謠」,都是例子。新加坡人通過這音樂劇感懷當年的臺灣夢,也懷想對「新謠」的青春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