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智慧生產結合食農教育 積極推行減碳策略
國中小校園農場建置,智慧農業導入。(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桃園市政府農業局積極推動智慧農業,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確保糧食安全,並減少碳排放。透過智慧農業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農民可以更精確地管理農作物,實現高效能且環保的生產模式。例如,利用感測器來監控土壤溼度,系統能自動調節灌溉,確保作物得到最佳水分,而不浪費任何資源。此舉不僅降低了水資源的使用量,還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進一步減少了碳排放。此外,還能夠通過數據分析來預測病蟲害,從而在病害爆發前進行有效的防治措施,減少農藥的依賴。
爲照顧本市21萬國中小學童的飲食健康,建構永續的飲食文化,我們開始思考從改變飲食的方式,加強學校教育與農業生產的連結,讓本市的農場與學校合作,推廣飲食教育,並藉此讓學生熟悉、支持、信賴在地農業,讓小朋友在學校裡每週至少有3天能吃到有機的食物,不僅僅是照顧孩童的健康,更是觀念的傳遞,希望透過一個孩子,去影響一個家庭,重新看待飲食文化、農業生產與環境永續的問題。
桃園市校園午餐食材採用在地農特產品,達到地產地消。(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另爲促進在地農業的發展,減少長途運輸造成的碳足跡,市府積極協調各方資源,爲農民提供穩定的地產地消渠道,透過契作模式確保農民收入穩定,並提升安全農業耕種面積。這種模式不僅支持了本地農業的永續發展,還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業局於112年推動學童午餐導入桃園特色農產蓮藕、茭白筍、韭菜、地瓜, 113年更擴大增加黑豬肉、綠竹筍兩品項並與全市18間團膳業者13區農會共同合作推動。113年規劃採購在地食材(黑豬肉、蓮藕、茭白筍、韭菜、地瓜、綠竹筍、有機蔬菜、產銷履歷蔬菜)融入學校午餐之公斤數共計材340 9,020公噸,減少食物里程量 455.243公噸。
農業局爲推廣淨零碳排,突破傳統思維框架,將「智慧生產」與「食農教育」結合,打破以往單一政策的侷限,採取整合性的策略。不僅推動本地農產品進入校園午餐,縮短食物運輸距離,減少碳足跡,還通過食農教育深化市民對農業與環境的理解與連結,從而促進在地低碳飲食文化的形成。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