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還是簽了所謂“臺灣保證法”,鼓吹對臺軍售常態化

(原標題: 特朗普還是簽了所謂“臺灣保證法”,鼓吹對臺軍售常態化)

環球網報道】據臺媒12月28日消息,當地時間27日晚些時候,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撥款法案,其中包含所謂的“臺灣保證法”,鼓吹美國政府對臺軍售常態化等。此前,針對美國國會通過“臺灣保證法”等涉華消極議案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曾表示,堅決反對美國國會通過包含涉華消極內容有關法案。

臺灣“中央社”報道截圖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儘管撥款法案12月21日在美國國會通過後,特朗普曾暗示將否決法案,但白宮晚間發出新聞稿表示,特朗普已經正式簽署總額高達2.3萬億美元的2021財政年度撥款法案。

報道稱,這項法案除了包括9000億美元的新冠病毒經濟紓困方案外,也包括所謂的“臺灣保證法”與所謂“西藏政策與支持法案”。

據報道,“臺灣保證法”鼓吹在“臺灣關係法”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臺美”關係。美國國會聲稱,美國政府支持臺灣持續針對不對稱戰力、促進臺灣增加防務支出以提供防務戰略的足夠資源、常態化對臺軍售以協助臺灣強化自我防衛能力云云。

臺媒此前曾報道,美國參議院衆議院12月21日通過了所謂的“臺灣保證法”。針對美國國會通過的“臺灣保證法”等涉華消極議案,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12月22日的例行記者會曾表示,中方注意到有關報道,我們堅決反對美國國會通過包含涉華消極內容的有關法案。

汪文斌表示,西藏、臺灣、香港等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中國政府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汪文斌強調,我們敦促美方停止借有關問題插手中國內政,不得簽署和實施有關法案中針對中國、損害中方利益的消極內容和條款,以免進一步損害中美合作和兩國關係的大局。

延伸閱讀

臺媒評述:別太期待特朗普離任“大禮

臺灣聯合新聞網發表題爲《特朗普下臺前送大禮?臺灣別太期待!》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78位美國聯邦衆議員呼籲國務卿蓬佩奧,將“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爲“臺灣代表處”,當局外事部門負責人日前提及“進行中”,讓不少臺灣人相當期待。但臺灣要認清的事實是,此案已推動多年,至今仍未達成更名。

臺外事部門發言人歐江安22日向媒體說明,“進行中”的意思是“這努力是持續進行的”,並不是已經在執行。

推動駐美代表處更名並非新案

2019年年中,“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爲“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2019年8月,《聯合報》報道臺灣人士希望推動駐美代表處也跟進更名。但報道一出,熟悉臺美交流的高層說,只有民間在推駐美代表處更名,政府並未推動此案。

據瞭解,臺灣官員之所以如此緊張,是因爲北協改名後,臺美官方某種程度上達成默契,暫不推動更名等敏感的案子

但今年臺當局態度似有轉變,一名對美事務高層私下表示,駐美代表處更名“有爭取的機會”。

在美政權交接之際,共和黨衆議員真能推動達成更名案?雖特朗普政府持續對中祭出強硬措施,不排除未來一個月內再出手刺激北京,但美方現有工具不少,臺駐美代表處更名可能性仍低。

此外,若特朗普政府硬推“臺駐美代表處”更名,但即將上任拜登政府不同意,最尷尬的恐是臺灣。

臺灣別太期待共和黨衆議員真能促使特朗普下臺前送給臺灣一份“大禮”。

“挺臺抗陸”是給中國的禮物?特朗普否決“國防授權法”

據臺媒報稅美國聯邦參衆兩院陸續壓倒性通過“2021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內容包含“挺臺抗陸”的聲明,但美國總統川普23日否決了這項總值7405億美元(逾新臺幣21兆元)的法案,將退回衆議院重新表決。

川普23日透過白宮發表聲明 指出,他否決了“2021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因爲法案未有重要的國家安全政策,包含不尊重退伍軍人和軍隊歷史的規定,並且與美國政府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行動所做的努力相牴觸。他形容法案是送給中國與俄羅斯的“禮物”。

川普的這項否決可能在未來被推翻,因爲聯邦參議院在12月11日以84票贊成、13票反對的壓倒性通過“2021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已超過推翻總統否決權所需的3分之2的門檻;聯邦衆議院也在12月8日以335票贊成、78票反對通過該法案,同樣也超過3分之2的門檻。

根據規定,美國總統行使否決權後,國會如果重新表決,並以3分之2以上絕對多數在參衆兩院通過法案,就得以推翻總統否決權,讓法案生效。衆議院計劃28日加開院會進行投票,參議院則預計在29日集會。

“2021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與臺灣有關的部分包括:確認“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爲美臺關係基礎;支持繼續對臺軍售;建議建立美臺醫療安全夥伴關係;保障臺灣民衆在國際金融組織的公平僱傭規範等。

法案亦確立“太平洋威懾倡議”,預計撥款22億美元(約626億臺幣),強化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威懾和防禦能力,包括提前部署裝備、彈藥、燃料等物資,推動聯合軍事演習、訓練、實驗和創新,改善基礎設施等;同時也將深化與盟邦的合作,以制衡中國軍事發展。

臺“駐美代表處”更名 島內專家:對臺灣沒有實質好處

美國國會議員連署呼籲國務院將“臺北經濟文化駐美代表處”更名爲“臺灣代表處”。臺灣中興大學法政學院院長蔡東傑表示,反中是美國兩黨共識,該案特朗政府落實的機會大,原因有二,一是給繼任拜登政府添亂,二是美國全面制中,支持中國分離主義、刺激紅線已是常態策略,至於對臺影響,臺美關係會有形式上的進步,卻也沒有實質好處。

78名美國衆議員12月17日聯名致函國務卿蓬佩奧,呼籲將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爲“臺灣代表處”。

分析美國此舉的影響,蔡東傑表示,嚴格來說,改名這件事情不會再有什麼新的紛爭衝突,因爲目前中美關係早已經在負面上行走了。所以第一個,美中關係已是以負面發展爲主,第二個,因爲中美關係對抗的前提是,美國在採取霸權保衛戰,有不能輸的壓力,所以美國的施壓只會越重不會變輕,踩踏中國分離主義紅線只是基本款而已。

至於是否會帶來新的政治波瀾?蔡東傑表示,也不會,因爲中美本來就在波瀾上,兩岸關係早已盪到谷底,不會再有什麼新的衝突產生,這事實上已成爲中美互動的新常態了,要有進一步的動盪,除非美國願意承認臺灣,否則中美交鋒的波瀾起伏都還是在既定範圍內。

代表處更名對臺灣有何影響?蔡東傑表示,在形式上會提升美臺關係,可是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差別,對臺灣來說,美臺關係可望加強維繫,有進步的趨勢,可是要注意到,雖然繼任的拜登政府上臺之後,對中國大陸對抗的態度不會變,可是手段上會有些調整。普遍預估,拜登作法不會如特朗普那樣極端,不會直接拿刀戳中國,所以美臺關係一般估計是會往後退,因此,現在形式上的前進,對臺灣與拜登政府的實質互動,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幫助。

臺灣推動駐美機構改名是挑釁!臺當局前駐美人員憂“戰火就此點燃”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劉國深日前發表了對現階段兩岸關係的看法,“兩岸到了極限爆炸的邊緣,只要有足夠的火源,兩岸就會發生極限爆炸。”

劉教授的判斷應值得重視,因爲火源可能來自臺海的擦槍走火,也可能是美、陸、臺三方微妙關係間,任何一方踩到另一方的最後紅線。

過去四年,美、陸、臺關係是四十年來,三方關係在本質上變化最大的時候。由於中國大陸國力的崛起,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使美國,尤其在特朗普執政四年,大幅度改變了對亞太的戰略;對中國大陸由接觸轉爲對抗,而此一對抗是全方位的,包括經貿、關稅、高科技、軍事、人員來往等。

美國對臺政策則由模糊到清晰,運用美參衆兩院通過多項友臺法案表達國會的意見,使原有的美臺關係邁向相當清晰的“準外交關係”。

近日美參衆兩院78位“美國國會臺灣連線”成員,聯名致函國務卿龐佩奧,建議推動臺灣駐美機構更名,將現有名稱由“駐美國經濟文化代表處”改爲“臺灣駐美代表處”,臺灣“外交部次長”曾厚仁證實是“進行中的案子”,“一直是我們努力方向”。如果成爲事實,美、陸、臺微妙關係將再面臨一次嚴重考驗。

筆者在1979年前後,臺美“斷交”時,曾在“駐美大使館”及“駐美代表處”工作。美方先提出美國在臺灣機構名稱,中文是“美洲在臺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臺方不同意,後美方將中文改爲“美國在臺協會”。

至於臺方駐美機構,美方建議可仿照他們的“美國在臺協會”的模式,提出臺方的構想。臺灣最先提出“中華民 國在美協會”,但美方不接受。後“我方”提出“北美事務協調局”,美方亦未接受。最後美方同意臺方用“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而英文是(The Coordinating Council for North American Affairs)。

1979年臺方未接受美方建議用“臺灣駐美協會”(Taiwan Institute in America),是因當時大陸一直對外稱“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臺方用“臺灣”有自我矮化之嫌,另用“臺灣”,會被有心人所利用。

克林頓任美國總統時,臺方駐美機構改名爲“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當今要改名爲“臺灣駐美代表處”,以民進黨的“臺獨”政治主張,正合其意。

但當前必須嚴肅考慮到臺灣現階段本身的安全問題。兩岸之間現正處於準戰爭嚴峻狀態,在美新任總統就任之前,美國內部疫情排山倒海,醫療體系瀕臨崩潰,內政問題連環追撞,特朗普政府內鬥跡近失控的交接階段,來處理此一極爲敏感問題,是火上加油。萬一墜入如劉國深教授所言,有了足夠的火源,而產生兩岸難以控制的局面,就沒有回頭路了。

民進黨當局現在配合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大陸推動具挑釁的“名稱”議題,選對了恰當時間嗎?若戰火就此點燃,民進黨當局要怎樣對臺灣老百姓的無底線犧牲,交代責任?

特朗普正式簽署“臺灣保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