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鮮明常民生活 逛油麻地生猛不夜城

雷生春建築特色是擁有貫通寬闊的臨街外廊,被稱爲足以讓馬匹經過的「走馬騎樓」。(圖/陳平卿)

香港油麻地,從白天走逛到黑夜,霓虹燈、有格調的老建築、充滿草根生命力的廟街夜市、沾染老香港情懷,等於我心中的油麻地。

「在油麻地,你可以找到過往古老的風格。」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兼收藏家鄭寶鴻對我說。1861年,英國人佔領九龍後,以柯士甸道(Austin Road)爲界線,外國人居住於尖沙咀,而華人則遷往油麻地。人口密度高,油麻地出現街市、公衆廣場,產生獨特的草根常民生活方式——說書、算命與唱粵劇。這裡熱鬧、雜亂鮮明,不分晝夜。

和鄭寶鴻碰面,約在1950年開設的美都餐室,從這兒展開香港歷史小旅行,再適合不過。美都餐室夠老派,綠色鐵窗鑲着黃、藍色玻璃,牆壁鋪着馬賽克磁磚,數10年來維持一貫裝潢

凝結時光的老派景點

焗烤排骨飯裝盛在鋼製餐盤,白色咖啡杯是50年代常見的杯子,杯壁極厚,還印着色彩鮮豔的荷蘭牛乳廣告。在快速變動的香港,時光在美都餐室彷彿凝結了。最絕的是,付帳時發現店家用的是幾10年前的舊式收銀機,果然老派到底。

鄭寶鴻領着我們,走逛九龍古老建築。一座全白四層高的唐樓「雷生春」,反映戰前香港華人的居住環境。雷生春1931年落成,由九龍巴士創辦人之一雷亮所建。曾是跌打藥店,上層爲住所,現在是中醫診所,一樓免費對外開放,歡迎旅客喝杯涼茶

生龍活虎的百年市場

接着來到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稱爲「油麻地果欄」(編按:水果市場)的九龍水果批發市場。1913年,這裡已出現交易,如今逾百間生果批發商聚集,每天凌晨4時至6時是果欄最活躍時間,競投人聲鼎沸。到訪時是平日午後,許多油麻地居民仍涌向零售攤販,此地生氣蓬勃。

從招牌的書法字體、果欄的建築風格,一窺草根美學。招牌「福和果菜欄」的字跡已不復清楚,但隱約可見中華民國徽號。「一樓是店面,二樓是住家。以前沒零售事業時,居民還會在一樓搓麻將。」鄭寶鴻解釋。牆壁已斑駁,但人情未消散。

距離油麻地果欄不遠處,1930年落成的油麻地戲院,也很有看頭。這是香港市區唯一一座戰前戲院建築,曾是附近居民和碼頭工人消磨時光的去處。我們溜進戲院,找到老照片。照片中,戲院張貼電影海報是1983年上檔的賀歲片《最佳拍檔大顯神通》,一襲黑衣許冠傑麥嘉並肩握拳,得意的笑。

據說戲院一度落沒,1990年代曾上映三級片。直到翻修後,保留正門入口支柱、中式斜屋頂與舞臺拱門,2012年起,成爲粵劇新秀和劇團演出、排練的場所。從看戲到唱戲,面積不大的油麻地戲院,搭建了一方常民藝術天地。

庶民百態的廟街夜市

我最喜歡的是,油麻地的夜晚。越夜,越熱鬧。天后廟前的榕樹下,居民逐漸聚集,昔日是說書,現在說書少了,多是下棋聊天的人。算命小棚子圍在天后廟四周,走三五步就有一座,從紫微斗數,一路算到面相命理。對人生有困惑的人們,請來到油麻地。

穿進紅色牌坊,上百個攤子擠滿街市廟街。這不單只是夜市,也是「平民夜總會」。素人歌手即興演出,或唱廣東歌,或唱西方流行曲,還有棋手擺攤競技。經過一旁麻將館「勝利麻雀耍樂」,閃着繽紛霓虹燈,把各國領導人變成誇張的牆上塗鴉,我卻絲毫不感到違和。油麻地,就是這麼一座生生不息的不夜城。

※本文刊登於《商業週刊》1636期,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