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汪品先院士講《科壇趣話》:科學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

圖說:汪品先院士新作《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來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繼“中國好書”《深海淺說》出版兩年之後,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最新作品《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在今年上海書展期間與讀者見面。

正如該書副標題表明的,汪品先院士這次將視線集中到“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上,他從科學家的視野、院士的高度,飽含着對中國科學界的期待,爲廣大讀者帶來這本書。在出席今年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T大會”時,汪品先院士也對此書做了預告。

構築科學與文化間的橋樑

在介紹該書的創作淵源時,汪品先院士說:“寫這本書的緣起,是我在同濟大學開設的一門通識課:科學與文化。目的是通過講故事,從科學的文化源頭出發,闡發科學的創新本質。希望有助於糾正對科學的誤會,不要把科學看得太嚴肅。”

在汪老的眼裡,“科學是好玩的。科學不光有用,而且有趣”。他將這種熱愛注入文字,用一連串科學家的故事和科學趣聞,來闡述他眼中科學的文化本性,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爲科學與文化間的橋樑。

爲了實現這一目的,作爲文化功底深厚的傳統學者,汪老在書中多次引用中國傳統典籍,如在談論科學家應對錯誤的做法時,他引用了自貢的古訓“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寥寥數語,便將對待錯誤應有的正確態度描述得淋漓盡致。再比如,談到科學家與藝術時,汪老用周朝“六藝”中的“樂”(音樂)與“數”(數學)論證了科學和藝術都是文化這一觀點。諸如此類的描述,書中比比皆是,行雲流水間將現代科學觀點與傳統中國文化融會貫通。

看到“舞臺”背後的科學家

科學成果就像是一臺演出,大家看到的是舞臺上的光鮮與亮麗,“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真要了解科學家的工作,要知道他們的成功之道,需要深入到舞臺背後,看到實驗室裡的點滴汗水。

“涉及到源頭創新的重大科學問題,最初的各種想法多數都是錯的,只有其中一個後來得到證實,纔是對的。”做出許多重大發現的哈雷也曾認爲“地球是空心的”,《天演論》的原作者赫胥黎曾將深海軟泥與酒精反應產生的硫酸鈣當成是“原始生物”,曾經的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開爾文勳爵曾認爲地球年齡不到一億年……汪品先院士特意選擇大家熟悉的國際知名學者,讓讀者走進“後臺”,看到他們也曾有過的錯誤想法,這並不是失敗,正如書中引用愛迪生的格言,“只是發現了有一萬種方法是行不通的”。

同時,《科壇趣話》還致力於發掘科學家及其豐富的內心世界,“於無聲處聽驚雷”。謙遜內斂的達爾文差點將進化論的發現權拱手讓人,發明奇才特斯拉最終卻潦倒一生,愛因斯坦和普朗克都差點“棄科從樂”,卡森哪怕罹患癌症依然堅持爲環保發聲……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串起鮮活的科學家形象,一件件真實的案例反映出科學家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們不再是課本上的一個個名字、科學定理裡的一個個單位名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羣星,而是和我們一樣,有顧慮或缺陷,但同時又有勇敢與堅持的人。

辛辣筆法寫出赤子之情

《科壇趣話》全書共6章49節,前四章集中講科學家,後兩章主要講科學珍聞,圍繞空間視野和時間尺度分別展開。科學家故事避免了傳統的正面介紹,從科學家的錯誤和爭論入手,從側面刻畫科學家精神。科學趣聞則圍繞空間視野和時間尺度分別展開:在科學趣聞的花叢中“採蜜”,提煉出理性認識來拓寬視野;在穿越時空的閱讀中“悟道”,看到人類在自然界裡的真實位置。

在每章的末尾,汪品先院士皆有一篇“後話”,以畫龍點睛的方式,點破故事背後的哲理。與正文中的“潤物細無聲”不同,汪老在“後話”中直陳他對科學界、尤其是中國科學界的赤子之情。

“科學的果實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科學的土壤是文化,而且是先進文化。作爲生產力,科學是有用的;作爲文化,科學是有趣的。兩者互爲條件,一旦失衡就會產生偏差。”在“後話”中,汪老一再提醒讀者,對科學要秉持正確的態度,要有真正的科學追求。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