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銷售渠道 增加農民收入(人民眼・農村電商)
圖①:河南光山縣農民楊長太在自家草莓大棚裡直播。 本報記者 馬躍峰攝 圖②:揹着橙子的湖北巴東縣電商從業者陳茲方。 資料圖片 圖③:甘肅徽縣電商從業者樑倩娟(左)在直播銷售農產品。 張承榮攝 數據來源:商務部10月15日召開的例行新聞發佈會
一根網線,連接城鄉,對接產銷――近年來快速發展的農村電商,爲廣闊鄉村架設了便捷的交易渠道,也爲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啓了新的致富門路。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有效開發農村市場,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支持供銷合作社、郵政快遞企業等延伸鄉村物流服務網絡,加強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建設,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這是繼2014年“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之後,相關要求連續第七年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之中。
經過8年持續奮鬥,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電商作用顯著。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1.2萬億元、同比增長7.8%,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2884.1億元、同比增長34.3%。
亮眼的數據背後,是農村電商的蓬勃發展。本報記者走進3個已脫貧摘帽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走近幾位農村電商從業者――他們通過電商改變命運,依靠電商脫貧增收,進而帶動更多的鄉親走上致富路。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和隨之而來的鄉村變遷。
河南光山縣農民楊長太――
“臉上皺紋,現在是笑出來的”
本報記者 馬躍峰
一袋袋生態大米封裝完畢,河南省光山縣東嶽村農民楊長太轉過身,手裡多了一疊溯源二維碼。他小心翼翼地一一貼上,掃碼彈出“河南省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上面顯示:3月3日,機械整地;5月18日,施有機肥,肥料爲發酵菜籽餅肥;5月23日,澆灌……
“電商銷售,買家最看重質量。這些生態大米不管賣到哪兒,它們‘一輩子’經歷了啥,有圖有文,清清楚楚。”楊長太摸着米袋自信地說。
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光山縣文殊鄉東嶽村考察時強調,要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務,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當時,我作爲脫貧羣衆代表,聆聽了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更加堅定了發展電商增收致富的決心。”楊長太說,今年,他把生態大米、“稻蝦米”、蜂蜜、菜籽油等特色農副產品賣到了全國各地。截至11月底銷售額已近500萬元,其中電商銷售佔六成。
12月10日,楊長太的“四方景”家庭農場又迎來一場網上直播。在產品展示廳,楊長太一一推介餈粑、鹹麻鴨蛋、甜米酒等“光山十寶”農副產品,“正逢銷售旺季,再衝一把銷量!”
今年,楊長太直播10多場。最火的一次,當日接了1.7萬多單,農場十幾個人驗貨、發貨,忙了一個多星期。
小小直播間,背後承載着鄉親們的致富希望。60多歲的東嶽村村民管勝基常年養雞,但規模一直不大,只有200多隻。眼見“四方景”家庭農場銷售紅火,他把自家雞蛋送來,很快便被搶購一空。欣喜之餘,他借了幾萬元,將養殖規模擴大到2500只,去年通過楊長太幫忙又賣出400多隻雞、5000多斤雞蛋,淨賺3萬多元。
今年初,管勝基再投入10萬元,養殖規模達到5000多隻。不承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雞蛋積壓了1000多斤。又是楊長太幫忙,線上線下聯合銷售,爲管勝基解了燃眉之急。
今年以來,楊長太通過電商幫助周邊羣衆售出1.3萬多斤蜂蜜、7萬多枚雞蛋,“銷售比去年還旺。”
“以前,臉上皺紋是愁出來的,現在觸網生金,是笑出來的。”楊長太笑着說。
如今已是致富帶頭人的楊長太,6年前還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那時是他最艱難的時期:外出務工遭遇車禍,後又投資失敗欠下債。2015年,在村幹部幫扶下,楊長太種植苗木成功脫貧。當年8月,他創辦家庭農場,種植生態大米、“稻蝦米”、油菜花,生產優質蜂蜜、菜籽油等。
種養規模大了,楊長太操心如何進一步打開市場。聽說光山縣定期舉辦培訓班,免費傳授電商技能,他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報了名。“原以爲沒幾個人聽課,到了培訓點才發現教室裡滿滿當當,連過道都站上了人。”一堂課下來,他決定做電商。
楊長太一邊自學,一邊讓弟媳參加培訓,又拉來大學畢業的侄子、侄媳,共同開拓銷路:2018年,牽手雲書網,網上銷售30多萬元;2019年,開闢郵樂購、消費扶貧平臺等多個渠道,生意越做越大。
更讓楊長太信心倍增的是,從物流配送到培訓、展銷,光山已形成服務電商的生態體系。
光山縣副縣長邱學明說,縣電商產業園已吸引入駐企業500多家,311個村設立了電商服務點,近4萬人次參加各類電商培訓,開設網店2.6萬餘家,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今年,爲降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光山縣開發了“易採光山”綜合電商平臺,上線70多種農副產品,開展600多場直播帶貨活動,爲3萬多戶農民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題,全縣農產品線上銷售收入達3000多萬元。
電商競爭日趨激烈,這兩年,楊長太設法做優品種、品質,推廣“四景方庭”品牌。
眼下,楊長太流轉經營1800畝地,種的最多的是“稻蝦米”。“田裡一邊種稻,一邊養小龍蝦,不打農藥不施肥。”他建立生產基地,制定生產標準,申請綠色食品認證,引入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從播種到加工全程把控產品質量。普通大米每斤2.2元,“稻蝦米”每斤5元,加上養殖小龍蝦每畝產值2000元,每畝地年綜合收入能達到4500元至5000元。
見楊長太賺到錢,村民管福基也學着種“稻蝦米”。第一年收穫,他拿到市場上賣,發現“沒有品牌沒人認品質,辛辛苦苦種的‘稻蝦米’跟普通米一個價”。
“我們幫你賣,但必須檢測質量。”楊長太開出條件。“沒問題!”管福基一口允諾。
質量過關,管福基的4萬斤“稻蝦米”,楊長太以每斤高於市場價0.2元的價格收購。一算賬,管福基每畝多賺250元。
東嶽村村民紛紛效仿,目前“稻蝦米”種植面積超過600畝。
縣裡也在着力打造品牌電商。2015年,光山縣將餈粑、黑豬臘肉、山茶油等特色農產品統一包裝、冠名,打造“光山十寶”品牌。信陽市政協副主席、光山縣委書記劉勇充滿信心:“做強農村電商,落實增收舉措,我們將繼續在致富路上奔跑追夢。”
甘肅徽縣返鄉創業者樑倩娟――
本報記者 王錦濤
“朋友們,這個是隴南特產老樹核桃,皮薄果仁大,吃起來嘛,一個字――香!”
手機這頭,“樑掌櫃”說得津津有味,屏幕那頭,粉絲們紛紛下單。
“樑掌櫃”名叫樑倩娟,家住甘肅隴南市徽縣水陽鎮石灘村。今年她忙直播,忙發貨,一直閒不下來,“今年的銷售額又創新高,將突破600萬元。”
樑倩娟經營的網店賣的多是米麪油、蔬菜等農產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線上經濟更加活躍,她的網店訂單噌噌往上漲。樑倩娟帶人到地頭收購農產品,再依託同城配送送至千家萬戶。“雲上下單、線下送達,保證了農戶的產品不因疫情滯銷,也保障了顧客的餐桌。”
隴南出產的花椒、核桃、蜂蜜等農產品,口感純正品質佳。然而前些年,因山大溝深,交通不暢,大量農產品“養在深閨人未識”,農戶普遍收入不高。2013年,隴南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3.94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4.1%。不少年輕人外出打工,樑倩娟也南下廣東,做過流水線上的工人,也當過企業辦公室文員,“電腦使得相當熟練”。
在南方打工時,樑倩娟也想過創業,“可是家貧財力小,單幹風險高,思來想去沒有幹成”。
“我們的農特產品經營分散、品種多規模小,產業鏈短,發展電商能將劣勢轉化爲優勢。”甘肅省副省長、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介紹,近年來,隴南提出“讓空間上的萬水千山,變成網絡裡的近在咫尺”,出臺一系列推動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措施。
聽說家鄉要發展電子商務,樑倩娟重燃創業夢想。2013年初,她辭職回鄉,拾掇出一間房,開辦網店。
樑倩娟至今清楚記得第一單生意是山東一位網友購買一罐油潑辣子,28元包郵。她包裹好後乘班車進城,來到縣城的快遞郵寄點,發完貨再乘班車回村,“沒掙到一分錢”。
創業近一年,生意沒起色,樑倩娟動搖過,“沒法子,物流、交通等‘卡脖子’”。
當時,隴南很多的通村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還有不少“斷頭路”。“許多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變色、變味。”樑倩娟說。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隴南陸續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萬多公里、快遞服務站1062家、村郵站1200個。以前要進縣城郵寄農產品,如今快遞車進村上門取件。2015年起,樑倩娟的網店迎來轉機,“從早忙到晚,平均一天要發200多件貨。”樑倩娟說,“父母那一輩,農產品收穫後要拉架子車,或者開上農用車,翻山越嶺去叫賣。如今鼠標點一點,土貨出深山。”
電商加快遞解決了農特產品的“出口”難題,農民自發種植特色農產品的熱情越來越高,可隨之而來的是電商產品趨於雷同。樑倩娟意識到:“要轉變思路,從‘種什麼賣什麼’轉向‘要什麼種什麼’,立足資源優勢,搞好特色種植,形成拳頭產品。”
以前草草裝箱就運走的蘋果,現在頗有創意地打上了“此廂有禮”;以前單賣的核桃和蜂蜜,如今做成了核桃蜜糖,市場認可訂單多……樑倩娟細數新變化,有了新打算:“改變‘土味’農產品,生產適銷‘網紅款’,立足標準化生產,做強品牌。”
樑倩娟網店的名氣越來越響。“本村的農特產品早就不夠賣。”樑倩娟說,她在全市範圍收貨,帶動周邊300多戶村民增收,其中100多戶爲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網絡銷售,樑倩娟平均每年幫助周邊村民賣出10萬多斤農產品。截至目前,隴南市已開辦網店1.4萬家,帶動15萬貧困羣衆增收。
石灘村貧困戶石文剛就是受益者。由於身有殘疾,石文剛沒法把家裡的核桃送出去賣,“只能花錢請人代賣,或者等人上門收,常被壓價”。樑倩娟得知後主動上門收購。核桃有銷路,價格有保證,石文剛“一年增收3000多元”。
2018年,樑倩娟當選爲全國人大代表。今年全國兩會上,她建議國家繼續加大對電商扶貧的政策支持力度、技術幫扶力度,在冷鏈倉儲、品牌打造和法律保護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明年全國兩會,我將繼續關注農村電商升級。”
湖北巴東縣青年陳茲方――
“我覺得開網店適合我”
本報記者 範昊天
漫山的臍橙成熟時節,記者走進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野三關鎮。在一片林間空地,只見一個袖管空空的小夥子坐在地上,正對着手機直播。
“今年雨水足,橙子水分大還特別甜,歡迎到我的網店選購,現摘現發!”小夥子伸腳摘下一個橙子。“我買5斤”“我買9斤”……手機另一端,網絡直播間裡的網友紛紛下單。
小夥子名叫陳茲方,今年31歲,先天沒有雙臂的他,藉着眼前小小的手機屏幕,幫助數百戶村民將農特產品賣出大山。
回到位於野三關鎮青龍橋工業區青龍社區的店鋪,陳茲方坐在電腦前,用雙腳熟練地敲擊鍵盤,剪輯前不久拍攝的採摘視頻。
“現在的網友喜歡看直播和短視頻,我也得不斷學習、掌握新技能。”陳茲方說。
出生於巴東縣水布埡鎮許家灣村的陳茲方幼年喪父,母親體弱多病。身患殘疾的他靠着頑強的意志,學會了以腳代手來生活。
陳茲方養過豬羊,種過天麻、烤煙,常常天不亮就隨哥哥下地幹活。但因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加之農副產品價格易受市場影響,他和家人日復一日辛勤勞作,但賺錢不多。
2015年底,巴東縣舉辦“信息趕集”掃“網盲”活動,幫助農民學習互聯網知識。陳茲方眼前一亮:“我覺得開網店適合我。”
沒設備、沒技術,開網店談何容易。作爲當時湖北省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巴東縣幾年來把發展電商作爲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縣裡鼓勵、扶持貧困戶和殘疾人自主創業,爲陳茲方送來了企業捐贈的電腦設備。2016年初,陳茲方又參加縣殘聯組織的電商培訓,從網店申請開辦到資料上傳、運營維護,學得認真。2016年3月,他的網店正式開業。
“沒想到,這些山貨在網上這麼受歡迎。”陳茲方說,“最多時一個月賣出去20多萬斤土豆。”2017年,他的網店實際銷售額近120萬元,純利潤約6萬元,陳茲方由此順利脫貧,更讓他高興的是,自己能回報社會了。
“今年我家幾十萬斤柑橘差點爛在山上,還好有茲方!”回想起年初的經歷,野三關鎮東流河村村民覃小山一臉感激。
巴東縣盛產柑橘。每年2、3月份,正是�嶄獺⑵瓿鵲雀涕倨分執罅可鮮械募窘凇=衲暝庥魴鹿詵窩滓咔椋�柑橘一度滯銷。覃小山種了100多畝柑橘,當時20多萬斤柑橘滯銷。
“快幫我們想想辦法吧!”覃小山找到陳茲方求助。
陳茲方是個熱心腸。2017年8月,在巴東縣企業服務中心幫助下,陳茲方的店鋪從水布埡鎮搬到了交通更爲便利的野三關鎮。爲建立穩定的貨源,同時幫助更多人脫貧致富,他成立了“陳茲方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實行保底收購,帶動周邊200多戶農戶增收。水布埡鎮楊柳池社區貧困戶劉國龍腿腳不便,2017年陳茲方幫他在網上銷售土豆、雞蛋等,助其增收5000多元。
這一次,接到果農求助,陳茲方立馬行動。幾年前,他就註冊了抖音、百度等平臺賬號,如今粉絲數已超過60萬。他一方面通過網店幫村民銷售滯銷農產品,一方面嘗試在平臺直播帶貨。
3月底,陳茲方在覃小山的果園裡開啓今年的第一場網上直播,現場採摘,現場發貨。他還用雙腳操控無人機,向網友展示美麗的巴東山水。9個多小時的直播,吸引了70萬人關注。此後,他又連續開了5場線上直播,幫覃小山賣出8萬斤柑橘,累計幫周邊村民賣出10多萬斤滯銷柑橘和其他農副產品。
在陳茲方的店鋪大廳,助手張雪松正在用另一臺電腦處理網店訂單、回覆買家問題。眼前的張雪松,行走需要拄着雙柺,左腿褲管空蕩蕩的。說起陳茲方,今年28歲的張雪松也是一臉感激之情。
原來,陳茲方做電商出名後,縣裡邀請他到各鄉鎮巡迴宣講,爲農村羣衆傳授電商知識。講課過程中,不少人加他微信,其中一個微信暱稱叫“不倒雪松”的“粉絲”引起了陳茲方的注意。這就是張雪松,他6歲時因摔傷導致左腿截肢,殘缺的身體把他困在了家裡。
聊天中,得知張雪松想創業,陳茲方就邀請他到自己的店鋪幫忙,負責打印單據、收款等事項。起初,張雪松對電商完全不瞭解,陳茲方就耐心地教。兩個月下來,張雪松逐漸熟悉了電商的一整套流程,因服務質量好,還多次得到客戶好評。
截至目前,陳茲方已在全縣作了幾十場演講,數萬人聽了他的電商培訓課程。
在巴東縣,電商主體已發展到1494家。今年前11個月,全縣電商交易額累計達到8.69億元,其中農產品網上銷售額達1.49億元。
“沒有電商,就沒有我的今天。”前不久被評爲全國勞動模範的陳茲方感慨萬千。
版式設計:汪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