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歐洲緊抱中國電動車 將使歐中汽車複合體超越美國汽車

歐洲如果選擇緊抱中國電動車,讓中國車企在歐洲在地化,未來歐中汽車複合體競爭力將超越美國汽車。(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西方爲應對中國廉價汽車傾銷首先祭出高關稅的做法,造成與中國之間貿易關係更加緊張。不過,外媒分稱,歐洲倒不見得一定要跟隨美國的高關稅做法,反而應該尋求另一種選擇:擁抱中國,歡迎中國電動車與具有強大競爭力的車用電池製造商到歐洲投資,運用這種合作關係來超越美國汽車,還能規避川普當選總統造成的風險。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面對中國大量廉價電動車扣車造成的「中國衝擊2.0」,美國的作法是加重關稅,而歐洲則在中國衝擊與川普可能再次當選總統之間尋求避險操作,無形中卻使其與北京抱得更緊。

報導說,歐洲對中國不設置更高關稅壁壘,反而尋求張開雙手歡迎,例如支持寧德時代等中國電池製造商,以及像比亞迪、奇瑞等中國電動車商在匈牙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投資。

1980年代美國雷根政府在面對低價日本汽車扣關時,採取的是談判出口配額並鼓勵日本汽車商在美建廠,但這次美國政府面對中國電動車時卻不打算這麼做。原因在於美方認爲,這次情況不同於當年的日本,因爲中國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舉例而言,白宮正在考慮對中國的「聯網汽車」設限,防止中國製造汽車將客戶數據傳回中國。

儘管近年中國收購現有歐洲企業已大幅減少,但是在歐洲投資建廠則激增,根據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與諮詢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數據顯示,去年陸企在歐洲建廠佔其外商直接投資的78%。

報導分析稱,拜登政府5月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稅率大幅拉高至102.5%,直接將中國電動車擋在境外;而歐盟宣佈的附加關稅稅率則遠低於美國,雖然削弱中國電動車低成本優勢,但不至於讓中企卻步。

花旗銀行估計,以比亞迪爲例,即使將關稅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中國電動車在歐洲的利潤率仍將高於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大陸。歐盟這種關稅將加速中國汽車的在地化生產趨勢,這與雷根政府1980年代對日本汽車實施進口配額的做法類似。目前中國在歐洲設立的電動車工廠已有8家,未來這項爲保護歐洲工業免受中國過剩產能衝擊的舉措,反過來會造成歐洲產能過剩而壓低價格,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好消息,但對歐洲老牌車商而言則未必。

此外,對於歐、中雙方而言,更緊密合作可防止川普捲土重來。川普放話要對所有外國進口商品全面加徵10%關稅,這等於是幫忙中國緩解與歐洲的緊張關係並繼續打入歐洲市場,歐、中的工業和技術聯繫會因而增強,中國汽車品牌雖被美國掃地出門,在歐洲卻會越來越吃重。

榮鼎集團歐中事務專家巴爾金(Noah Barkin)認爲,「如果歐洲汽車工業繼續與中國深度整合、美國車業徹底與中國脫鉤,很可能到頭來弄成美歐間緊張」。另有分析師指出,允許中國車廠在歐洲設廠發展可以鼓勵更多人轉向電動車,並讓歐洲各國建立更多充電基礎設施,這些都有助於歐洲汽車製造商。另一附帶紅利是:美國電動車市場將因此落後於歐、中,技術較差又更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