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配嘆被當免費外勞 民團籲加強通譯服務
南洋姊妹會等多個移民團體,去年底就提出訴求,衛福部應落實長照服務法的精神,反對差別待遇。本報資料照片
長照是國內重點政策,政府投入資源不斷增加,要讓民衆不必因爲照顧家人失去生活,從東南亞國家遠嫁來臺的婚姻移民,卻常被臺灣家庭當成免費外勞,除要求照顧丈夫、公婆,甚至家族中有人失能就要照顧,欲使用長照資源作爲喘息,卻遭遇語言屏障。民團呼籲,長照服務應考量文化多元性,發展移民支持團體及多國語言通譯服務。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說,家總調查,臺灣的男性照顧者比率近年顯著提升、女性照顧者比率下降,且「媳婦照顧者」比率已降至一成以下,但新移民家庭卻仍存在不平等,彷彿時空倒流卅年。新移民媳婦時常在婚姻媒合過程中,以照顧丈夫或公婆爲動機,帶有照顧責任的婚姻,使得移民女性無法作主,也沒辦法有工作,來到臺灣被強加上唯一的「功能」是照顧臺灣家庭一家老小。
南洋姊妹會秘書長陳雪慧表示,新移民媳婦遇到照顧難題或身心疲累時,常被臺籍家人質疑「想偷懶」,想要使用長照資源,又苦於不是家中主要決策者無法使用,加上許多移民家庭認爲「有外籍媳婦照顧,何必花錢用長照?」導致移民媳婦被視爲外籍看護,長期負擔照顧重責,最終面臨身心崩潰,甚至發生憾事。
陳雪慧表示,長照服務如政策宣傳、長照服務契約書、復康巴士訂車等環節,均以中文爲主,即使有東南亞語言譯文,也常是直譯,新移民反映「有看,沒有懂」,導致新移民難以接近長照資源,就連照顧到身心出問題,想使用長照服務的心理諮商,也沒有通譯協助。
南洋姊妹會建議,未來各項長照服務過程,應配置通譯人員,衛福部也應協助照顧服務人員準備多元文化工具包,包含各國文化特色與溝通技巧等,中央及地方政府則應在醫療、社工等工作人員聯繫會報納入移民家庭服務案例,提升從業人員文化敏感度,並提供資源,鼓勵民間團體發展新移民支持團體。
陳景寧表示,家總設置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未來將與民間團體合作,成立多國語言長照諮詢專線,讓面對照顧難題的移民姊妹瞭解,「除了埋頭苦撐,仍有其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