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都有拖拖拉拉病?

▲慢性拖延透過壓力循環心理補償效應,將逐漸消耗一個人心裡能量動力。(圖/ET 示意圖

李吳澤諮商心理師。文章固定於「心曦心理諮商所」刊登。

「是的,我知道了。」掛完電話後,梅玉嘆了一口氣,無神的看着手中的待辦事項,深深的倦怠感心底升起。並不是不想做,也並不是不努力,只是當好不容易抖擻起精神,看向冗長的清單,一種打從心裡的噁心與排斥突然涌上心頭。梅玉心中明白,再這樣下去不行,工作上的事務,日常的一些瑣事,都有必須要完成的理由。然而,越是這樣告訴自己,越是強化、強迫自己回到要做事的狀態裡頭,就越是覺得自己動彈不得。隨着被困住的時間越來越長,梅玉正在一點一點的失去行動能力,漸漸的失去對世界的感覺,也漸漸的失去對自己的感覺,就像在心理上成爲了一個「漸凍人」,雖然還有生命跡象,但卻逐漸在喪失活動能力。梅玉後來怎麼了?她是不是找到一個出路了?她是不是終於找到解決方法了?我想那是我與她的秘密,但我猜,可能你也正在面臨一樣的困難,一樣的在這樣的循環當中掙扎着、痛苦着,也許你也正思索着自己何以會如此。從自己的拖延行爲,思索到情緒上的憂鬱、焦慮,你可能會發現很多的可能,但也許我們需要從很簡單的概念談起,梅玉和你可能都錯估了你的所面臨的—壓力。每一天的拖延,壓力其實都在累積若是追溯梅玉痛苦的起始點,我們會發現從第一件事情開始延宕之後,無論那件事情有多麼雞毛蒜皮,該做完卻未做完的心理負擔,都會累積在我們心裡。我們發現,待辦清單可能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發明。處理、完成一件事,讓它從待辦清單上劃掉的快感,是很多人都有的共同經驗,但這和沒做完的事滯留在清單上,漸漸堆積成山的壓力其實並不成比例。當一件事情超過待辦期限,他所造成的壓力除了事件本身的難度與重要性之外,還需要加成上拖延所帶來的時間負擔。用個粗糙的數學公式表達,我們可以簡單的得到下列的結果:拖延的壓力指數=事件本身的壓力+ 拖延時間x壓力加成 這樣的結果可能給了我們一個警醒,壓力事件本身的壓力指數並不會改變,最糟似乎也就是如此。然而,拖着不處理,隨着時間加成所帶來的壓力,可能會逐漸比原本壓力事件所帶來的壓力來得更高。換句話說,無限期拖延的人,要面對的壓力不只是壓力事件本身,更會因着拖延的時間越來越長而受苦。無法擺脫的拖延——自尊的調節與補償機制我們習慣以事件的難易與重要性來評估自己可能承受的壓力大小,也習慣忽略時間所帶來額外的負擔。這些負擔的組成很複雜,可能和文化與價值觀有關。大部分的時候,對於自己也重視的事情或者答應的對方是我們心中重要的人,超越時限與拖延會讓自己覺得愧疚、覺得抱歉、並且產生罪惡感。當這些感覺累積的夠多,它們足以讓我們在心中形塑出「自己真的是一個很糟糕的人」的自我概念,並使得自尊受到威脅。相信我,無論你有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威脅,這都會讓一個人產生一個要做得「更好」的補償心理。對外也許我們真的覺得很抱歉,但最終,我們需要的其實是對自己有一個交代,透過更高水準的發揮、更高品質作品、更完美的呈現來感覺到「其實我做得到,我也沒有那麼糟糕。」消彌掉自尊受威脅的窘迫感。這是一種維持內在恆定的的調節作用,很自然的會在每個人身上發生,就像是良心不安的時候,我們需要做些什麼,「讓心裡過得去」。然而,當時間拖得越來越長,壓力越來越大,自尊受威脅的感受越來越強,我們就需要更用力的去完成這樣的補償。於是那個「更好」開始無限上綱,除了「完美」之外,似乎沒有退路了。保持這樣的完美,似乎成了另一種壓力的來源。除了外在現實中,拖延所需要負擔的代價之外,在心裡的內在現實中,我們也創造了一個叫做「完美」的壓力。而這讓我們越來越動彈不得。慢性拖延—在不知不覺之中,走入死衚衕慢性的意思,是在生活中也許造成不便,但也不怎麼困擾;有點煩,但不至於使人失去生活應有的功能。拖延原本就是這樣的概念,使得壓力一點一點的在生活當中累積,就像是溫水青蛙一樣,在不知不覺之中,透過壓力的循環與心理補償效應,逐漸消耗一個人心裡的能量與動力。漸漸的你抗拒,你嘗試處理因着拖延而來的後果,但因爲從不認爲拖延造成困擾,所以這些後果不斷的春風吹又生。事情怎麼永遠處理不完,麻煩怎麼總是不斷,怎麼做都不對的狀況下,就會如同梅玉一般,逐漸對需要完成的事情抗拒、倦怠,也覺得無望。在我們急着處理後果之前,也許逐漸開始意識到拖延在時間上所帶來的壓力加成效應是重要的。畢竟,有意識的去正視一件小事因着拖延帶來的壓力,可能可以讓我們在走進死衚衕之前,先停下腳步。至於怎麼從死衚衕裡出來,那是我們之後要談的事情了。

熱門文章》►誰能陪他們一起撐住哀傷?►習慣會決定你的財富人生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臉書「心曦心理諮商所」。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