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六百年》從歷史的遠方走向故宮601年
故宮是一座時間之城,也是一座空間之城。它的每一秒鐘,每一個地方,都存在過無數生命的痕跡。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今晚20:00檔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通過三大亮點新年敬獻,開啓故宮全新的時間之旅。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該片聚焦故宮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文保工作者,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的奇妙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亮點一: 穿行600年 開啓故宮再發現之旅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自建成以來,這片古老建築羣的生命和故事一直都深深地埋藏於歷史的深處。一石一木,一磚一瓦,皆爲時間的痕跡,歷史的見證。
《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600年的歷史印痕,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大修工程、歲修保養爲線索,通過故宮古建部、工程管理處、修繕技藝部、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部門的工作視角,開啓故宮再發現之旅。這些“新發現”既有故宮深處的大歷史,也有故宮古建上的趣聞故事,更有紫禁城每塊磚瓦、每根梁木所發出的“文明之聲”。
中都皇城在規模初具時,爲何突然被朱元璋喊停,成了他未完成的理想之城?
近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到底宅在養心殿幹些什麼?
嘉慶帝爲什麼不在登基時給養心殿見新,直接入住?
皇帝的臥室後殿,爲何也有偷工減料的現象?
一塊毫不起眼的藍色瓷磚爲何承擔着“丹宸永固”大展的特殊使命?
如此種種,都是《我在故宮六百年》發出的歷史之問,探尋的歷史之謎。
六百年的紫禁城,沒有想象力不能抵達的時間和空間。片中,故宮的每塊磚、每片瓦、每根木、每幅彩畫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只有與它們相處足夠長時間的人,才能夠聽懂它們。吐故納新,世界永在。物件替人訴說的是,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宮人薪火相傳。在漫長的接力中,每個人付出的時間與責任,才最終留下了紅牆黃瓦、流光溢彩,留下了可以永遠訴說的紫禁城故事。
故宮——北京城六百年不變的中心。時光送走了風起雲涌的大歷史,卻始終帶着溫情眷戀紫禁城。沒有城池能離開人而存在,久處故宮六百年間的既是那些草木磚石,雕樑畫棟,更是一代代的堅守與傳承。
一切歷史都是人的歷史。《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通過對古建修繕領域“廟堂”與“江湖”的互動,展現了傳統中國建築工匠羣體的傳承密碼。
片中有當代故宮人的孜孜不倦:他們癡心尋訪海月貝殼,按照傳統工藝繪製保存彩畫小樣,在換好的木頭上標註更換日期和新木序號;片中有匠人令人驚歎的妙手巧思:繪製長春宮遊廊彩畫、更替養心殿扶脊木、修繕故宮角樓和乾隆花園古華軒;片中更有堅守與傳承:一張大木匠合影記錄了修繕角樓的匠人記憶。這次63年前的修繕工程,不僅讓西北角樓完好地留存至今,也培養出了故宮第一代和第二代古建修繕的工匠羣體,積累了完備的工程資料與施工規制。也正是因爲他們的付出,古老宮殿修繕的技藝和智慧才能夠代代延續。
歷經時間洗禮的故宮需要用時間塑造和磨礪出最好的守護人。當下古建修繕不斷創新,更多熱愛文保事業的年輕人也積極加入文保隊伍。80後的故宮考古工作者、畢業於名校專攻修繕材料的青年專家、來自修繕技藝部專攻匠作技藝的學員……新一代文保人傳承前輩的匠作技藝與匠心,逐漸成長。考古、拓印、貼金、換木、修樓、抹牆……匠人們不急不躁,於一方天地專注一件事,修復重現歷史的痕跡。這是時間的歷練,亦是匠心的流傳。
故宮是當代中國人對於自我身份和共同歷史的重要認同符號,故宮的古建築則是紫禁城六百年最有力的見證者和訴說者,是當代中國人回望歷史、暢想未來的文化依託。在故宮,我們看到的是建築,建築背後,隱藏的是歲月。六百年的營建與歲修,歷史累積成層疊的建築,把每一代人的故事留給今天和未來。
我思故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我”是在紫禁城佇立百年的宏偉建築羣,一磚一瓦,一石一木;是代代相傳的設計者與匠人,人能弘道,文以人傳;是紀錄片外的每一個你,看見了歷史,也參與了歷史。古建如人,宮城的營建和歲就,就如你我的生活一般:繪製一幅新的彩畫,爲生活裝點一層“美顏”;組裝一部新的榫卯,讓彼此成爲最穩定的依靠;替換一塊破碎的青磚,腳下的路會更加牢靠……我們看不到時間,卻能看到時間的痕跡,聽見文化的迴響。
時間在無形中流逝,建築在有形中永恆,《我在故宮六百年》挖掘故宮這個空間之城、時間之城的人文屬性,見歷史、見人心、見衆生。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歲月如何變遷,在文化遺產面前人們展現出了堅定、自信的一面。這是故宮之所以能夠歷經六百年,並能繼續講述精彩故事的底氣和力量。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2020年12月31日-2021年1月2日CCTV-9每晚20:00檔,跨年播出,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