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感受到的反中情緒 強烈而真實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天下文化)
三月二十八日三赴立法院靜坐區。同樣是傍晚時分,人羣稍微少了,但是現場依然充滿活力。除了學生,也有很多中年男女。除了反「黑箱服貿」,也有許多議題跑來插花:臺灣獨立、反核電、反自由貿易、支持酷兒及多元成家方案……。
現場幾乎有一種逛夜市的感覺。一方面,路人隨心所欲詬罵國家元首、掛「馬卡茸」沙包讓人踢打泄憤、名教授輪番街頭開講……,都帶着抗爭體制的氣息,躍出生活常軌,使參與者感到興奮。但另一方面,抗議者打算長期抗戰,夜宿帳篷、做大鍋飯、爲蹺課學生開課輔班、提供淋浴地點、做垃圾分類……,試圖在抗爭現場建立起生活常規。大人三五成羣坐在地上討論服貿,小孩在一旁快樂嬉戲,氣氛自在而閒散。
──這樣遊走於合法與非法之間,在常軌之外建立常規的狀態,不正是臺灣人喜愛的夜市情調?而抗爭民衆所害怕被中國大陸摧毀的,不也正是這種「半無政府狀態」的生活方式?
我在現場感受到的反中情緒,強烈而真實。「你好大,我好怕」的「恐中」 情緒,纔是激動學生們上街頭的主要關鍵吧!年輕人痛恨馬政府,是因爲認爲馬總統「親中賣臺」。殊不知,目前當家的人,和黑潮青年同樣憂國憂民,有時代使命感;也同樣擔心臺灣處境,對中國大陸戒慎恐懼。如何在中國霸權陰影之下爲臺灣尋得一條出路,是他們朝夕不敢或忘的大課題,一如許多有志青年。二者關懷相似,所提解決方案則不相同。
一位朋友寄來張鐵志的文章〈臺灣小清新如何成爲憤怒的一代〉,讀後心有慼慼焉。年輕人不願進入大企業領22K,寧願自行創業實踐夢想,自由自主,追求物質之外的美好生活。他們認爲陸資財團進入臺灣後,會毀掉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因此希望維持臺灣現狀,堅決反對兩岸服貿協議。對這樣的想法,我可以充分理解,因爲我也有類似的感性文青氣質。
馬政府的思維又是如何呢?他們在二○○八年贏得大選,相當程度上是靠着提出和民進黨不同的兩岸政策而獲得多數人支持。民進黨認爲應該追求臺灣政治和經濟獨立,避開中國大陸,直接和世界各國做生意。但扁政府執政八年,已經證明這條路行不通。馬政府主張,爲了避免臺灣產業持續空洞化、邊緣化,臺灣必須「經過中國以走進世界」。換言之,中國大陸只是一個跳板,而非一個目的地。馬政府真正着眼的是幫助臺灣出口業(佔GDP近七成)打開世界市場,因爲,中國就是RCEP及TPP不可迴避的成員,如果不與中國大陸簽訂經貿合作協議,臺灣就無法加入其他區域性自由貿易組織,無法和彼此零關稅的其他國家產品競爭。但是這麼一來,能夠到海外開疆闢土的產業固然可以大展身手,而寧願安於島內小確幸生活的人則深恐陸資進入後會威脅到他們的生存。
成長於社會達爾文主義風行時代的史家威爾.杜蘭認爲,生物演化的法則亦適用於人類社會。他那套「物競天擇,優勝劣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說法,和傳統儒家「興滅國,繼絕世」、「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的理念大相逕庭,看了令人難受。西方近代資本主義歌頌強者,鼓勵自由競爭;而傳統中國儒家文化則同情弱者,主張縮減貧富差距,認爲社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前者重視「自由原則」,後者強調「平等原則」,二者相去甚遠。
但是我們又不可否認,臺灣內需市場太小,廠商必須向外開拓才能生存,外資必須引進才能增加就業機會。因此臺灣必須鼓勵自由競爭,才能和韓國等國一爭高下。唯有讓有能力的業者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提高,國家纔有餘裕透過稅收來支持社會福利、照顧國內弱勢族羣。換言之,「自由原則」適用於國際競爭,而「平等原則」可在國內實施。如果因爲憂心弱者競爭力不足,就要阻止強者去國際上施展拳腳、發揮所長,最後強者可能選擇改變國籍、移居國外,而臺灣國力困窘,將更無法照顧坐困愁城的弱勢。
不可避免地,一旦加強和大陸的經濟交流,臺灣也會遭遇到來自中國的產品和人才的競爭,貧富差距可能擴大,臺灣的自由和安全也會受到威脅。這是許多人想要退回服貿、維持現狀的原因。但問題是:世界的局勢不斷在變,臺灣經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並沒有一個靜止的「現狀」可以維持。特別是在美國國力衰退、又爲中東問題焦頭爛額之際,該國已有學者提出「向臺灣說再見」的主張。若失去了美國奧援,臺灣將何以自保?馬政府認爲,我們必須趁此時還有若干優勢之際,奮力一搏,趕緊打進大陸市場,以便向外拓展,鞏固經濟實力;否則一旦任臺灣經濟在鎖國狀態下日益萎縮,以後就更無法和韓國等國家競爭,反而愈容易被中國大陸蠶食鯨吞。
就國內情形而言,如果服貿通過,我有信心,以太陽花世代的銳意求新、大膽創意,他們在面對陸資大企業時,必然可以靠着獨具一格的品牌和細膩貼心的服務,創造自己的生存空間。沒有錯,大陸財團可能會模仿、複製臺灣的文青創意,讓臺灣個體戶經營困難。但是,換一個角度看,模仿、複製不正是最高的禮讚?臺灣的軟實力,正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影響中國大陸。何況,產品可以複製,頭腦則獨一無二,臺灣多元文化環境培育出來的年輕人,會以源源不絕的創意殺出一條血路來的。最終來說,島內可能出現的是「一條龍」與個性小鋪並存,前者提供廉價便利的服務,後者提供獨一無二的質感與美感,消費者各取所需。
你說,這兩種思維,哪一個比較有說服力呢?
(三之三,摘自《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