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病史!34歲壯男「心律不整」昏厥 4年2度徘徊鬼門關

▲無病史!34歲壯男心律不整」昏厥,4年2度徘徊鬼門關。(圖/禾唯公關提供,下同)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34歲的蘇姓工廠經理生活習慣正常,也沒有任何家族病史,卻在4年內經歷過2次瀕死經驗,當年他一如往常地巡視工廠,卻突然感到頭痛全身無力昏倒,被送往醫院已無心跳、血壓,是經電擊及CPR才撿回一命。中華民國心律學會秘書長暨臺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世霖表示,心律不整是造成青壯年猝死的主因患者維持正常作息、忌油膩,在必要時需裝置植入式去顫器」,並輔以心導管電燒手術,預防猝死危機。

張世霖說,所謂「猝死」,就是指患者在急性徵狀發生後1小時內死亡,發生的時間與方式皆爲非預測性。心律不整則是多種病因的集合名詞,包括心跳不規則、心跳過快(每分鐘大於100下)、心跳過慢(每分鐘小於50下)皆屬之,其中最常見的是「心房顫動」,佔國內人口比例1%~2%,約23~46萬人。

冬天是好發血管疾病的季節,隨着氣溫連日下降,血管阻塞或爆裂造成猝死的情況也多有所見,心律不整患者若心臟跳動過快,但血液無法輸送至全身,則會變成無效的收縮,就像是心臟停止跳動一般,較輕微的症狀可能會有頭暈胸悶、疲倦等,若血液無法供應至腦部,嚴重就可能會導致猝死。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總心臟內科主任邱春旺表示,心律不整有多種治療方式,藥物治療可以針對症狀較輕微的患者,也有較專一性的藥物來抑制心律不整;若病情稍加嚴重,或有持續惡化的跡象,則可考慮「電燒」治療;但若是有非常嚴重如心室頻脈或是心室顫動的心律不整,患者就必須裝置「植入式去顫器」。治療前,醫師會先利用偵測工具如24小時心電圖、事件紀錄器甚至植入型心電紀錄器來診斷患者是屬於哪類的心律不整,以幫助患者選擇正確治療方式。

在鬼門關前走過2趟的蘇經理也於今(3)日記者會現身說法,表示自己過去工作壓力很大,有長期失眠的困擾,但血壓、血糖一直都很正常,因此沒想過會有心臟問題。在經歷過死而復生後,他也感受到生命的可貴,目前透過藥物與調整作息來維持健康,平時飲食講究養生,油膩的食物絕對不碰,也儘量維持正常作息,裝置「植入式去顫器」,2年多來也沒再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

張世霖最後也提醒,近年由於國人生活水準提高,養成愛吃不愛動的生活習性,有很多年輕族羣有次發性的心律不整病因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等,導致心律不整有年輕化趨勢。尤其心律不整中的心房顫動,常常都是合併高血壓、冠心病所引起,建議民衆平時不熬夜、少油鹽,若有相關病史民衆更應要小心注意,及時就醫治療。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也推出「猝死防治4守則」,期許民衆都能謹記搶救、診斷、治療、追蹤,保護心臟、維持健康。

★猝死防治4守則:「搶救」: 心跳壁咚不規則,透過緊急救治不規則心律,搶救珍貴生命。「診斷」: 心律不整防猝死,透過平時自我檢測心跳,有異常應及時就醫確診。「治療」: 整合療法心安,透過個人化心律不整治療,控制病情避免惡化。「追蹤」: 預防治療併發症,透過回診檢查及飲食、運動,降低併發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