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隱私的完美城市:上海29萬人工智慧攝像頭下的安定社會

2021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貴陽開幕,會上展示了5G的智慧城市治理與大數據應用功能。(圖/新華社

隨着網路科技與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各種城市監控設備成爲市民生活中形影不離的夥伴,一舉一動都隨時傳送到監控中心,並以演算法識別是否爲「錯誤行爲」。這種被西方社會視爲侵犯隱私的做法,正以智慧城市的名義進入大陸民衆日常生活中,成爲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安全措施

德國之聲》報導說,不論是建築工人未戴安全帽司機開車時使用手機、隨手丟垃圾,上海浦東29萬臺攝像頭能捕捉到所有這一切,當事人頭像立即顯示在大熒幕上,並經由監控中心的演算法識別後轉發給有關部門

報導說,中國大陸將此類監控中心稱爲「智慧城市架構」的組成部分,浦東智慧城市"專案副主任盛丹丹(音)表示,「系統有助於創造安全、有序和清潔的環境,是更有效管理城市的一種方式」。

智慧城市計劃新冠疫情期獲得巨大推力,在大陸各地快速展開。圖爲上海市普陀區城市運行管理中心的監控主熒幕。(圖/新民晚報

應對新冠疫情大流行也使用了這種數位技術。盛丹丹說,家門口也安裝聯網感測器,一旦記錄到有人違規離開公寓,監控中心便會收到警報,再以手機應用程式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相連,藉此確保居民遵守防疫措施。此外,透過演算法,還能即時監測到哪個人未戴口罩,更進步的臉部識別攝像頭還能偵測出是否構成疫情風險,經過資料庫的交叉比對,可以將來自感染病例地區的人自動檢測出來。

報導表示,位於該市浦東區的監控中心被稱爲 「城市大腦」,這是中國在各地力推專案的一部分。其目標是在所有主要公共場所,如火車站、十字路口、公園,實現100%的攝像頭覆蓋,媒體自豪地宣稱,員警可在一秒鐘內識別街上任何一人。

位於柏林的德國馬歇爾基金的奧爾貝格(Mareike Ohlberg)從事對中國迅速擴充的安全機構的觀察,她分析中國各城市在互聯網上的公開招標情況後表示,這些資料有非常詳細的附件及對監控計劃的說明。「哪些建築物的入口處應該安裝什麼樣的攝像頭?所有這些都在資料裡集中出現。」

報導說,大陸官方並不稱它爲「監控」,而是一種「安全」措施,用於預防犯罪,有助於「社會穩定」。奧爾貝格形容,「只要你能用攝像頭覆蓋人類生活的每一領域,你也便能及時發現並化解任何衝突,重獲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