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聽話」北京已失去耐性 香港普選對臺灣的啓示
文/林泉忠
在「八三一決定」出爐前,北京當局高調發表了《「一國兩制」白皮書》,露骨地凸顯「一國」的優越性地位,同時擠壓「兩制」的空間,揭示了北京對愈來愈「不聽話」的香港已失去耐性。在此之前,北京對香港有所剋制,主要基於三大原因:一、大陸改革開放初期,香港是「會生金蛋的雞」;二、「一國兩制」是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三、要做給臺灣看。然而,「中國崛起」後,這些理由已逐漸消失,包括對臺灣的示範作用。考量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勢頭及臺灣「太陽花學運」因素,馬英九在「雨傘運動」初期的態度相對溫和,直至獲得幕僚建議後,他在中山會報中首次將香港民主運動提升到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層面,指出倘若香港無法實現民主普選,將加深臺灣民衆的反感,拉開兩岸的距離,不利兩岸關係的推進。到了雙十國慶大會,馬英九發表「以民主爲傲,以臺灣爲榮」演說時,全面強打「民主牌」,表示堅定支持香港人民爭取普選,同時還向對岸呼籲「此時此刻,正是中國大陸走向民主憲政最適當的時機」。習近平上臺以來,逐漸從過去的「內緊外鬆」政策走向「內緊外緊」,首當其衝正是香港。從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到「八三一決定」,再到「九二六」習近平親自向臺灣重提過去六年不提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中南海的「內緊外緊」顯然已延伸至臺灣,造成臺灣朝野一致的危機感。馬英九的國慶演說,擺明就是對習近平政府過度自信的回嗆。
▲香港「不聽話」北京已失去耐性。(圖/視覺中國CFP)如今,北京當局似乎已放棄以「一國兩制」來吸引臺灣,取而代之的是透過經濟力量來左右臺灣未來的發展方向。只是,經過香港「普選」與「雨傘」一役,臺灣社會對北京當局的戒心將進一步強化。短期的影響將使「服貿」通過的時間表及與「貨貿」的談判時間表延後;中期影響則是兩岸政治談判的啓動益發遙遙無期;而長期的影響則是使臺灣對中國大陸的離心力愈來愈大,兩岸統一成爲不可能。北京當局對香港民主普選特首的實質扼殺,折射出中南海基於慣性的權力思維,並不允許挑戰其權力的勢力存在,包括任何可能向他說不的地方力量。然而,無法成功整合香港民意,制定出一套長治久安的選舉制度,化解日益加深的香港特區政府之管治危機,甚至引發佔領街頭的運動興起,使香港陷入長期的政治與社會動盪,因而在歷史上留下「治港無方」的罵名;又或是促使臺灣「愈走愈遠」,造成兩岸永久性分離,責任又將如何擔當?毋庸置疑,中國權力至上的代價,愈來愈高。
●林泉忠,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法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兼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東亞國際關係,側重中日關係、琉球研究、釣魚臺問題研究、兩岸三地關係等。本文出自時報出版新書,【誰是中國人:透視臺灣人與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 版權聲明:圖片爲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