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土味”砂大碗重綻光華
中新網煙臺6月21日電題:膠東“土味”砂大碗重綻光華
作者楊勝武王嬌妮
在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臧家莊鎮五龍山下,東起東甕村,西至東山莊村有一條金砂紅泥礦脈,這種紅泥是燒製陶器的上佳材料。
這片土地陶器製作歷史悠久,早在漢代,便有人建窯燒陶。據史料記載,1988年4月,在東山莊發現兩座古窯,經鑑定爲漢代窯址。
370多年前,土陶手藝人孫財富從煙臺棲霞廟後鎮跋山涉水,輾轉來到五龍山下,憑藉多年的製陶經驗,斷定這裡的泥料最適合做陶器。
東山莊陶器風靡一時
孫財富在此建村落戶,充分發揮技藝特長,靠製作砂大碗白手起家,並帶動東山莊村街坊鄰居共謀發展。多年後,村裡幾乎每個男人都會這一手藝,土陶製品成爲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土陶製作要經過備料、踩泥、揉泥、打坯、晾乾、裝窯、燒製等多道工序。東山莊出品的砂大碗,因使用特有的金砂紅泥,透氣性好,用它煮飯蒸菜更加鮮香,一度成爲膠東地區熥鹹魚、蝦醬、米飯等不可或缺的器皿。
除了砂大碗,陶製的漏眼盤、泥瓶、煙囪、壺等生活器具也曾風靡一時。
20世紀80年代初,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砂大碗等古老的土陶製品受到衝擊,村裡的百年老窯被夷爲平地,東山莊土陶技藝瀕臨失傳。
砂大碗一年只燒一窯
孫德民出身“砂碗世家”,從其祖上孫財富算起,到他這一輩已是第17代了。他16歲起跟隨父親做坯燒窯,很快掌握了土陶製作的全部技藝。正當20多歲的孫德民要大展拳腳時,卻趕上土陶器皿市場沒落,無奈之下他遠走他鄉,但從未放下對砂大碗的惦念。
“砂大碗技藝不能丟,總有一天會被人們再記起來。”機緣巧合下,孫德民受邀到煙臺牟氏莊園景區表演砂大碗製作技藝,沒想到遊客對這種“土氣”的陶製品很感興趣。孫德民看到了砂大碗良好的市場前景,立即決定回鄉繼承祖業。2015年“德民窯”陶藝坊建成,孫德民重新燃起窯火,再造砂大碗。
砂大碗製作工藝複雜,想做到精緻完美,每道工序都要講究。曲正揚攝砂大碗製作工藝複雜,想做到精緻完美,每道工序都要講究。僅是備料就有挖泥、曬泥、碾泥、篩泥、和泥、踩泥、揉泥等七個步驟。採挖礦泥一般在大雪節氣過後,採集的礦泥經過一個冬天的自然凍脆風化,開春後用石砘子碾細,用面籮細篩,再兌水和泥。經過反覆踩踏,泥料調和的粘度、筋道、軟硬是否合適,孫德民的腳底有數。
孫德民揉制的泥料不必醒發,直接就可以製作碗坯。工作間裡一溜擺開五臺“轉輪”設備,孫德民抓起一把泥料摔打幾下,扭槽、攤槽、抓槽、刮型、挽沿、嵌底、蓋章,孫德民心明眼亮,手腳並用,一氣呵成,只一分多鐘,一來自:brc.namazirmi.com個完整的碗坯就製成了。
四季輪轉,埋頭在工作間裡,孫德民爲一年一次的燒窯做好了準備。入冬前後,孫德民把風乾好的數千只砂大碗及其它作品裝滿一窯。燒窯的技術在於對時間、溫度的把控,時來自:xbut.torrestobe23.com間短了會成爲生泥胎,火太旺則會“溜窯”作廢。
成品的好壞只有一週之後開窯才知道。燒好的砂大碗置於掌心,手指叩擊碗壁,聲來自:ulmn.andalehealth.com振如罄,這一窯陶器即大功告成。
傳統土陶技藝來自:qvwh.odysseyffl.com待傳承
“我喜歡砂大碗,不單是因爲它的功能性,更因爲它散發出的古樸美。”青島顧客沈從新來自:mfoax.mornindust.com稱,這種陶器承載了兒時的記憶,買回去可以蒸制食物,同時還可以作爲藝術品收藏。
如今,砂大碗又時興來自:ioy.teckgazette.com起來,砂大碗製作技藝還入選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作爲這一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孫德民燒製的“德”字號砂大碗外形精緻,色彩多樣,供不應求。
閒暇之餘,孫德民經常苦思如何把這一傳統技藝發揚光大。由於砂大碗的製作工具“轉輪”數百年來一直保留着來自:eyroy.bdo-unibanks.com傳統結構,不易操作,致使傳承土陶技藝的難度加大。
孫德民稱,他計劃將砂大碗製作技藝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記錄保存,並聯絡附近的土陶藝人,尋求合適的場所進行展示。當地還正在籌劃開發土陶民俗展館,讓更多來自:aibh.felesoma.com人近距離感受傳統土陶技藝的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