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年度官宣!這屆年輕人比微do還要“抽象”

2024年世界怎麼變了?

變得好抽抽抽抽抽象

自己走的路

叫“先秦淑女步”

工作沒幹完

但又沒完全不幹

算“微do”

12月2日,小紅書發佈2024年度關鍵詞——“抽象”。據悉,平臺內今年與“抽象”相關的筆記內容超過1000萬條,“搞抽象”的評論數量達1.6億條。

小紅書現在是年輕人非常喜歡的平臺,內容廣泛,以時尚爲主,美妝、穿搭、美食、旅遊,好多博主真的是無比精緻,最近,小紅書發佈了年度關鍵詞:“抽象”。

沒錯,可以想象,現在小紅書上的年輕人,比“微do”還要抽象。

抽象表情包、抽象熱梗、抽象語錄……通過創造看似無厘頭、實則充滿創意的內容,年輕人在小紅書社區裡用“抽象”的方式調劑日常,增加生活中的樂趣。

玩梗娛樂之餘,“抽象”也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生活態度,越來越多人用輕鬆、反轉的方式,一笑而過生活中的意外和困境。

什麼是“抽象”?

“抽象”一詞,最開始是一位遊戲主播的口頭禪。隨着粉絲數量不斷變大,網絡中逐漸形成了一批以“搞抽象”爲樂趣的羣體。他們喜歡調侃某些主播或明星,創造了一批諸如“佛辣”“爪巴”之類的詞語,並且習慣以emoji表情去代替某些特定的字眼。這些“抽象話”在網絡空間中傳播,其中表達的幽默與無厘頭,也感染了更多的普通網友。

到了2024年,“抽象”早在社交平臺中廣泛流傳,受衆羣體也絕不僅僅是當初那批遊戲粉絲。從小衆到破圈,從圈層性語言到如今“萬物皆可抽象”,“抽象”的內涵和形態都在慢慢發生着轉變,不僅更和諧地融入到了人們日常的生活中,也能更廣泛地進行大衆文化聯動互通。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抽象”在小紅書內已經成爲了一個具有共通性的詞語。

在這裡,“抽象”是一種交流與表達。人們喜歡用“幹壞事的小貓”表達內心感受;人們也喜歡在評論區集體留下“太好了是xx我們有救了”,在發瘋文學和廢話文學中找到“知己”。新梗層出不窮,以至於不少怕被“時代拋下”的網友會偷偷半夜躺在牀上“背誦”熱梗,第二天還能和朋友們顯擺自己的時尚。

小紅書內玩抽象的表情包和評論區

“抽象”也是無厘頭的玩笑,村裡最常見的紅色塑料凳子疊在一起看起來像是三星堆的青銅面具,逛博物館也能給幾百年前的文物P成表情包。這些視角清奇的抽象念頭總會刺激着觀看者,徑直戳向他們的笑點,特別是在不經意時,當人們突然回想起摸魚時刷到的抽象圖片,那種快樂顯得更加純粹了。

在貼文之外,評論區也是玩抽象的主戰場,一旦有人開始已讀亂回,場面就更加難以收拾了。比如,有博主問大家有沒有在存錢,一位看起來年少有爲的網友評論“年紀輕輕從兜裡掏出了67W”,但一看圖片,確實是67W,但卻是手機充電器的充電功率。相比於這種一目瞭然的“抽象”,有一種已讀亂回更加令人忍俊不禁,往往需要認真讀完之後,才發現這個看似一本正經的長篇大論原來全篇都是“廢話”,這時,只有哈哈大笑才能緩解一下尷尬。

“抽象風”不侷限於“人傳人”,也擴散到了更多領域。今年,各地文旅局也開始加入其中,紛紛在小紅書上使出渾身解數整活,甘肅的麻辣燙,天津的煎餅果子都被做成了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jellycat,在麻辣燙鍋裡涮上一大把毛絨串串,在煎餅攤上攤一張毛絨煎餅,這場面,想想就覺得抽象。

左爲甘肅麻辣燙玩偶,右爲天津煎餅果子玩偶

解構生活的態度

“抽象精神”之所以能在年輕人之間迅速流行,除了玩梗與幽默外,或許是因爲它給大家提供了面對生活時的另一種方式,當年輕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遭遇困境或不如意時,以“抽象精神”化解,一笑了之。

在景德鎮騎車摔倒,不要緊。在抽象博主看來,這青、紫、紅的傷痕交織在一起,顏色美妙,像是景德鎮的“陶瓷粉釉”。

學校水管炸了,不要慌。水管中噴涌出的水幕在路燈的照射下熠熠生輝,炸裂的水幕成了最有氛圍感的背景。於是,一個穿着拖鞋的身影站在水幕前,仰起頭,張開雙臂, “肖申克的救贖”在這一刻有了更具象化的表達。

對很多“抽象人”來說,這是一種和生活全新的對話範式。比如網友“uni”,她把做“抽象人”當作——和世界的柔軟對抗。

她說,最開始“抽象”只是她緩解尷尬的方式,但慢慢發現,“抽象”已經成爲了她生活態度。抽象的穿着、行爲、情緒、話語,並不是浮於表面的搞怪,而是自由的表達方式,獨立堅定的價值觀和邏輯體系。“抽象”的背後,是形形色色且充滿生命力的不同有趣靈魂。

同時,也有人認爲“抽象”是個精神避風港。或許是因爲壓力過大,喜歡上搞抽象,但在搞抽象中,又能看到一個更真實的自己。還有人說,“抽象”是一張社交面具,人人冷式幽默,隔着屏幕也能感覺大家笑作一團,前仰後合。但是,“抽象”玩到頭,其實是摒棄社交面具,積極地接納最真實的自己。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劉海龍曾在一期個人視頻中談到“抽象”,在他看來,“抽象”是偏離了大衆期待或者行爲規則,也正是這種對預期的違背,讓抽象文化能夠引發人們的關注。同時,劉海龍還提到,“抽象”也是對故有生活秩序、社交規則的解構。

誠然,搞抽象已然成爲很多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通過訴諸樂觀和無厘頭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突然出現的狀況,無論是愉快還是挫折,“抽象”總是沒有錯的。

“和生活開玩笑,而不是和生活講道理”,這或許是“抽象”留給每一個網友的饋贈。

來源:中國吉林網綜合自小紅書、紅星新聞

編輯:王偉光   審校:劉星彤

主編:曲翱    監製:陳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