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隕石和彗星有什麼區別?

幾乎每年,媒體上都會出現關於來自太空的新威脅的信息——巨大的小行星、致命的彗星或毀滅性的流星雨,它們隨時可能襲擊我們的星球。同時,在大多數情況下,普通人對所提到的對象有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

事實上,對此類空間物體的分類非常簡單,但同時天文學家並沒有明確的標準來明確確定一個天體屬於那一個類別。

這是一塊小石頭、金屬或其他不規則形狀小尺寸的固體,在太空中以一定的軌道飛行,或由於與其他物體的相互作用(例如與另一個流星體碰撞)而偏離軌道。

簡單來說,流星體是在太空中飛行的橫截面(大約高度)達 30 米的石頭或金屬片。

小行星和流星體之間的主要區別是它的大小,小行星接近於矮行星的尺寸。許多小行星的質量如此之大,以至於在其自身重力的影響下,它們會變成球形,甚至可能有一些大氣跡象。

最常被引用的例子是直徑近 1000 公里的穀神星,如果它能夠清除其他天體的軌道,它就會成爲一顆行星。

然而,穀神星位於所謂的小行星帶中,除此之外,還有數量巨大的天體,包括竈神星和帕拉斯等“石頭”,直徑各有五千公里。

這條帶位於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正是後者的引力場阻止了巨大的小行星聚集成一個完整的行星。

簡單來說,小行星就是直徑超過30米的大型流星體。

在太陽系的小行星帶區域,一直到海王星的軌道,都有所謂的雪線,在雪線後面,各種化合物(從水到二氧化碳)進入固態聚集狀態。不難猜測,這就是彗星形成的地方。

最初,彗星前身也是流星體,與傳統的石頭或金屬物體的不同之處僅在於以冰爲主。

與流星體類似,由於與其他天體的各種相互作用,這些冰塊從軌道下降並朝向太陽系的中心靠近。在這裡,他們將不可避免地在一顆恆星的影響下面臨部分毀滅,形成那條非常漂亮的“尾巴”,將冰冷的流星體變成彗星。

現代天文學表明,大多數長周期彗星形成於奧爾特雲中,據估計,其寬度高達 75 個天文單位(1 AU = 149,597,870 公里),其中許多將被地球觀察員觀測到。

2004 年,羅塞塔行星際空間站發射升空,它接近了格拉西緬科彗星,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在從絕佳角度拍攝的照片中看到這個物體。

簡單來說,彗星是一顆冰冷的流星體,帶有由恆星熱效應形成的碎片、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尾巴。

在摩擦過程中,當進入大氣的固體層時,空間物體(流星體、彗星碎片或小行星)被加熱到可以達到一千五百萬攝氏度的溫度。

觀察流星在大氣中燃燒的過程,人們會對一顆“流星”許下願望。

特別明亮的流星以極大的強度燃燒,被稱爲火球。值得注意的是,流行的飛行會伴隨着強大的爆炸聲。這尤其可以解釋“通古斯隕石”的現象,它於1908年在俄羅斯葉尼塞省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中墜落,但在地面上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簡單來說,流星是高速進入行星大氣層的空間物體(流星體、小行星、彗星)。

隕石通常被稱爲空間體或其與地球表面接觸的碎片。例如,2013年墜入烏拉爾的車里雅賓斯克隕石破碎成許多碎片,其中大部分是從切巴庫爾湖底部升起的。最大的部分在南烏拉爾歷史博物館展出——它們是隕石。

世界上最著名的隕石——戈巴隕石——位於納米比亞,它是一個重達66噸、體積9立方米的金屬物體。

簡單來說,隕石是一種沒有在行星大氣層中燃燒併到達其表面的空間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