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傳承中醫皮膚病防治 《精誠大醫張志禮》新書首發

銀屑病紅斑狼瘡、白癜風……這些皮膚頑疾一直困擾着很多病人,中西醫結合治療有助於更好地應對這些疑難雜症。10月18日,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市趙炳南皮膚病醫療研究中心、北京市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張志禮名家研究室共同主辦的“張志禮學術思想傳承專題講座、‘中西融合·煥新計劃啓動儀式暨《精誠大醫張志禮》首發式”在線上和線下同時舉行。適逢張志禮教授誕辰九十週年紀念日,皮科大家齊聚一堂,緬懷張老醫德醫風,學習張老學術思想,繼承發揚前輩學術經驗

活動現場

張志禮教授是現代中醫皮外科奠基人與開拓者趙炳南的高徒,是西醫學中醫的傑出代表人物,開創了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的新領域。北京趙炳南皮膚病醫療研究中心就是1987年在張志禮教授的倡導下建立。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主任周冬梅教授介紹了張志禮教授生平以及《精誠大醫張志禮》一書的成書背景

《精誠大醫張志禮》主編王萍教授表示,5年前,她帶領團隊,在系統整理老師學術資料基礎上推出了《精誠大醫趙炳南》,今年在系統整理張志禮教授學術資料的基礎上再次推出《精誠大醫張志禮》。王萍說,“張老前瞻性地提出了‘將中醫理論中藥藥理、藥化新認識相結合,對突破疑難重症很有前途’的學術觀點,至今仍指導着我們的臨牀實踐。我們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步的,也是在不斷總結前輩經驗的基礎上發現自己的不足,並找到自己前進的方向。”

王萍說,“中西醫融會貫通,從基礎理論到臨牀實踐,從診斷技術到治療觀察,從醫到藥有機結合,使之成爲一套完整的醫學體系,具有先進診療技術和科學的理論體系的新醫學、新藥學。張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中西醫結合的願景。針對當時臨牀醫生的一些模糊認識,他強調說:中西醫結合不是簡單的中西藥疊加,一個好的醫生應該是確切掌握各種中藥和西藥的特性,有針對性、有目的地配合使用,從中找到規律性,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有理論根據又有療效的方法,兩者的結合是更高層次的結合。他還形象地將中西醫比作人的左右手,提倡中西醫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由於古籍醫典中少有皮膚病專著,而將皮膚病隸屬外科範疇,有關論述大多記載於外科或分散在其他醫典中。爲了深入挖掘整理,更好地指導臨牀工作,尋求更高療效,時任科主任的張老組織科室同事廣泛閱讀中醫古籍,在全國最早開展皮膚病中西醫病名對照研究,20世紀70年代整理出中醫病名220餘個,對應西醫病名100餘個;90年代進一步深入挖掘,中醫病名增加至700餘個,對應西醫病名增至150餘個。這在當時科技水平還不夠發達、沒有電腦、只能靠閱讀和手抄完成的情況下可以說是一項巨大工程。在張老的帶領下,大家齊心協力、孜孜不倦,閱讀原著,將古籍的皮膚病出處、病名、源候、辨證治療等內容整整齊齊地摘抄於卡片上,整理出古籍醫典卡片數千張,而裝有卡片的櫃子就矗立在皮膚科病房,成爲鎮科之寶。當年,張老這一率先整理挖掘古籍之舉風靡全國,吸引了諸多同行的目光,全國各地的同道們紛紛前來參觀學習。在此基礎上,趙老和張老主編的《簡明中醫皮膚病學》於1983年正式出版發行,改寫了中醫學界少有中醫皮膚病專著的歷史,成爲我國中醫皮膚病學的奠基之作。”

據悉,本次會議到場嘉賓40餘人,現場參會人員150餘人,另有線上參會人員共計5543人次,會議由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劉東國主持。張芃教授代表家屬回憶過去與張志禮教授相處的點點滴滴。張志禮教授對專業孜孜不倦地鑽研,對患者懷有大愛之心,他的精神仍深深感動着後人。

與張志禮教授一起工作過的同行代表,來自中日醫院的白彥萍教授,回憶曾經與張志禮教授一起工作的點滴感動。另有張志禮教授的老朋友北京中醫醫院陳彤雲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陳學榮教授、武漢市中醫醫院徐宜厚教授、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喻文球教授、北京中醫醫院鄧丙戌教授等,也發來了祝賀視頻

之後,北京中醫醫院黨委書記董傑昌及人民衛生出版社副總編輯朱雙龍分別上臺致辭。北京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亦發表視頻講話。

隨後還舉行了“中西融合·煥新計劃”啓動儀式,該計劃旨在臨牀研究基礎上推出系列產品,讓學術以有形的方式走得更遠。皮膚科和華北地區中西醫皮膚科同道走到一起,和研究機構、產品轉化機構走到一起,共同實現這一願景。當日,還舉行了張志禮學術思想傳承專題講座。婁衛海教授回顧了張志禮名家研究室成立的背景,建設三年的工作過程和在五個平臺建設上的成績。以及張志禮名家研究室通州、密雲、朝陽區磨房第二社區服務中心分站的建設及進展情況。周冬梅教授以《張志禮教授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症藥疹經驗》爲題發表專題演講。王萍教授以《張志禮教授中西醫匯通論》爲題發表專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