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大撒幣 軌道建設淪地方綁樁工具

近幾年各地大興土木,軌道建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圖爲高雄捷運。(本報資料照片)

蔡英文政府2016年上臺以後,各地軌道建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動輒數百億、甚至千億的大撒幣,是否真符合地方需求?政府總高舉「國土規劃」的大旗硬推,忽略專家的建言與批評,大型軌道建設淪爲地方的綁樁工具。

前瞻基礎建設計劃8800餘億預算中,有過半數分給軌道建設,但探究各項建設,包括高鐵延伸、各地方鐵路立體化、推動捷運等,政府無法給出足以說服人的數據分析,告訴大家這項工程非做不可,且在預估運量、工程預算、路線選定等重要指標上,頻頻被專家挑戰。

面對各界質疑,官方說法似乎總會回到同一套論述,指建設是爲了國土規劃考量、有助於地方經濟發展,且鐵道是最穩定可靠的交通方式。

這套論述在選舉時特別管用,畢竟哪位民意代表敢站在對立方,反對地方建設呢?但看看高鐵2015年新增的苗栗、彰化、雲林3站,當初也對社會劃下大餅,通車7年以來每年乘載量仍落後他站一大截,周邊土地又真如規畫的開發了嗎?還是隻成功撐起了房價?

再回過頭看高雄捷運黃線與臺中捷運藍線,前者順利通過中央覈定與支持,上月底動工;後者則與中央公文來回了18個月,遲遲得不到進展,究竟是經濟評估還是政治考量,民衆都看在眼裡。

軌道支票少則數10億、多則上千億,這還只是表面上的建設成本,後續維修養護、人力成本算下來,纔是更可怕的錢坑。許多縣市吵着蓋捷運,但目前除了臺北捷運,各縣市想達到具效益的運量,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投入百億、千億的軌道建設,官員不能只是作夢般說出20年後的發展會如何,地區發展不會因爲一座車站瞬間繁榮,大家要看到更清晰的藍圖,才能相信夢想有被實現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