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供給下調 行業依然過剩!鋰價跌近8萬元/噸“支撐線” 拐點在何方?|直擊中國鋰業大會
財聯社7月19日訊(記者 曾楚楚) 由於與會嘉賓演講接連超時,時間接近下午一點,會議仍未結束,而會場觀衆仍然滿座,似乎不願錯過關於碳酸鋰如何發展的任何一絲線索。
這一幕發生在7月17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主辦的2024年中國鋰業大會•第二屆鋰電新能源發展大會的會場上。
“跌麻了”,是鋰業人士大多數人的心態,“鋰價什麼時候纔到底”,幾乎所有鋰業人士都在尋找答案。
在會議現場,沒有專家能給出鋰價何時見底的具體答案,但從與會嘉賓關於碳酸鋰供需格局、鋰價需求變化點以及鋰資源投資趨勢進行的分享,或可一窺探底線索。
供給預期下調 碳酸鋰供過於求趨勢未變
從近期價格波動來看,在供給過剩、需求持續不足的夾擊下,碳酸鋰價格“跌跌不休”。上海鋼聯發佈的數據顯示,今日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較上一日持平,均價報8.55萬元/噸。
短期趨勢上,五礦期貨新能源研究員曾宇軻分析,國內碳酸鋰上週產量在歷史高位,據SMM數據,單週產量近1.5萬噸。後續留意鋰價觸及外購礦或某些一體化礦山成本,鋰鹽產量或下調,7月碳酸鋰生產可能偏弱運行。
按供給來源看,曾宇軻分析,鹽湖企業新投放產能持續爬坡,同時保持技術提升,提高鋰回收率。鹽湖進入全年生產旺季,三季度放量可觀。中資企業非洲精礦持續輸入,國內鋰輝石碳酸鋰月度產量將在高位保持增長。鋰價下行,預計回收端難有大幅增長。
從年內供需格局來看,新增供給向下調整,但仍過剩。曾宇軻分析,部分礦山調整生產、新項目投產節奏,但供給強勢未改變,參考一季報修訂的全球資源供給僅減少2萬噸左右增量。2024年南美、澳洲、非洲、國內四個地區的鋰資源供應分別增長約10、7、10、11萬噸LCE。
中期來看,五礦證券有色金屬首席分析師張斯愷在會上表示,2024-2026年預計全球新增鋰資源產能104.19萬噸LCE,主要以中國、阿根廷等低成本的鹽湖資源爲主。“其實2022年全世界投產最多的鋰資源還是鋰雲母,而去年是非洲的鋰礦,但未來三年可能大量投產的是中國、阿根廷、智利的低成本鹽湖,可能未來整個碳酸鋰的投產結構變了。”
2024-2026年鋰供給仍將大規模釋放,尤其以低成本南美鹽湖爲主的背景下,張斯愷表示,碳酸鋰成本戰不可避免,或將出清部分高成本鋰資源。但長期來看,無論冶煉資源是品位較高的鋰輝石還是業內公認成本較低的鹽湖,鋰鹽成本中樞將向上走。
張斯愷以在產的最大鹽湖SQM的Atacama鹽湖爲例,據其測算,SQM2021年及之前的成本在4000美元/噸LCE上下波動,2022年成本逐浙提升,至2023年達到8000美元/噸,是低點時的兩倍,Sal de Olaroz鹽湖同樣成本從4000美元/噸提升至2023年的6000美元/噸。
此外,澳礦在產礦山將集體轉爲地採,成本在2026-2027年或將迎來向上拐點。碳酸鋰的本源仍是礦業金屬,品位下行、成本上升是大勢所趨。
跌近“成本線” 鋰價需求拐點看三大因素
據瞭解,鋰鹽生產成本依據原材料差異有較大差別,鹽湖單噸碳酸鋰成本集中在3萬-5萬元/噸,依舊具備較大的成本優勢,鋰輝石單噸碳酸鋰成本爲4萬-8萬元/噸。優質鋰雲母生產單噸碳酸鋰成本在6萬-8萬元/噸,新建鋰雲母整體品位較低,即使前期使用高品位礦,單噸碳酸鋰成本接近10萬元/噸。
自去年碳酸鋰價格從50萬元/噸跌至10萬元/噸,碳酸鋰的底在哪裡、價格拐點何時纔來是業內經久不衰的話題。綜合多位業內人士觀點,8萬元/噸是主流的成本支撐線。曾宇軻表示,2024年碳酸鋰含稅一體化成本90%分位線在8萬-9萬元/噸。
結合近期行業情況來看,五礦期貨數據顯示,雖然礦端價格加速下行,但外購鋰雲母、外購鋰輝石冶煉利潤已整體處於盈虧平衡點之下。此前,有外購鋰雲母產鋰鹽企業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10萬元/噸以下就已經擊穿其成本線,近期因行情太差,工廠已停工。
對於鋰價拐點何時到來,張斯愷認爲,在需求端上,歐美汽車油電同價、儲能實現經濟性及電池技術進步,是決定碳酸鋰需求未來增速的重要因素。
張斯愷分析,目前歐美新能源車自去年8月以後銷量增速顯著放緩,2024年1-5月銷量同比僅增加6.84%。補貼退坡、缺少爆款、競爭力不足等三點,是歐美新能源車銷量放緩的核心原因。
而歐美新能源車的銷量拐點在於何時實現油電平價。張斯愷表示,歐美新能源車最大痛點在於同級別電車售價顯著高於油車,而細拆來看,84%的成本差異來自於動力系統(Power train),隨着歐美本土鋰電產業鏈的逐步拓展,歐美本土鋰電池生產成本能否持續下降,是下一輪歐美新能源車爆發需求的關鍵因素。
儲能需求上,張斯愷分析,當前光伏配儲未有經濟性,核心是鋰電循環壽命較短,峰谷電價低。按系統壽命15年,建設成本(1800/2)+500=1400元/kWh的假設條件計算,鋰電儲能完成一次充放循環的成本是0.495元/度(度電成本0.495元)。但由於當前峰谷峰底價差較小,儲能系統仍難有經濟性。隨着儲能經濟性的逐步實現,預計10%-20%的儲能配套比例將進一步擡升,有效推動碳酸鋰需求。
此外,張斯愷表示,eVOTLs(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新需求對電池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電池技術的進步將打開更多鋰電應用空間。電池技術的突破同樣可以帶動老需求場景(如新能源車)進一步打開。
鋰資源爭奪 “走出去”仍是大勢所趨
綜合各家數據預測,2-3年內碳酸鋰供給過剩格局仍未改變,但長期來看,鋰資源還有巨大的開發空間。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發佈的《全球關鍵礦產展望(2024)》提到,預計2050年鋰資源需求將大幅增長,到2035年,目前已公佈的礦產開採項目產能將僅能滿足50%的鋰需求。
據自然資源部官網信息援引IEA首席能源經濟學家蒂姆·古爾德(Tim Gould)表示,2023年的數據依然“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一些專注於鋰的公司,其投資增長了60%左右。
事實上近年來,爲全力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促進鋰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推動鋰電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自然資源部積極推進鋰礦區塊出讓,加大鋰礦源頭供應。
自然資源部數據顯示,我國鋰礦勘查投入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全國鋰礦探礦權近兩年已恢復增長。今年以來,江西省廣昌縣西港鋰輝石礦、雅江斯諾威新能源鋰礦、西臺吉乃爾湖鋰礦、四川省雅江縣木絨鋰礦已相繼通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審查(下稱“保護審查”)。據悉,斯諾威新能源鋰礦背後是寧德時代、木絨鋰礦探礦權歸屬於惠絨礦業,盛新鋰能間接持股15.1%。
有鋰礦企業人士對財聯社記者分析,探礦權階段就要上述保護方案,才能開展工作,通過保護審查後,根據辦理採礦權的範圍和工作量確定,一般最快都要一年半時間。
與此同時,從資源稟賦來看,國外鋰資源仍然是主要供應來源,中國鋰原料對外依存度依然較高,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數據,2023年近六成需要進口。
結合USGS、自然資源部信息顯示,雖然中國鋰礦儲量在增長,但隨着全球鋰資源勘探的持續深入,我國鋰資源佔全球資源總量佔比仍在持續下降,2023年我國鋰礦儲量居全球佔比爲10.8%,排名全球第四,遠低於10年前的25.9%。
然而,全球鋰資源正在走向“國有化”,也讓“鋰礦雙雄”在海外鋰礦投資上接連遭受打壓。近期,受智利對鋰資源戰略調整影響,天齊鋰業(002466.SZ)參股公司SQM“公私合營”化協議簽署,天齊鋰業對2023年全球在產鋰鹽湖產量最高的阿塔卡馬鹽湖的權益或進一步被攤薄。被取消9個墨西哥鋰礦採礦特許權複議不成功後,贛鋒鋰業(002460.SZ)發起國際仲裁,最新確認仲裁案件已被正式登記。
中國企業在海外鋰資源投資上面臨的阻礙與壓力不言而喻。張斯愷表示,全球來看,因北美IRA/澳大利亞FIRB等影響(美國、加拿大不允許中資企業持股國內鋰礦;智利政府需強制控股(51%+)國內鋰資源),目前全球66.9%鋰資源中資企業無法控股。
“走出去”仍是大勢所趨。張斯愷表示,中期維度來看,在其餘地區地質勘探有顯著成果之前,阿根廷、巴西,非洲(津巴布韋等)等地爲中資企業出海最優選,而阿根廷作爲全球鋰儲量10.4%區域,應重點關注。
張斯愷還建議,當前國際礦業併購環境錯綜複雜,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已經超越了產業本身,逐漸上升到國家層面之間的競爭。央企作爲實施國家重大戰略的排頭兵,理應發揮領頭羊作用,抓住當前碳酸鋰價格週期底部機遇,組建鋰礦海外併購大基金,爲提升我國新能源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新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