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性肺炎」不敵抗藥性 醫:早期診斷、治療是解方

臺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提到,肺炎黴漿菌感染是兒童社區型肺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記者林則澄/攝影

肺炎黴漿菌感染常見於兒童、青少年,由於症狀較輕、持續期間較長,又被稱爲「行走性肺炎」,雖多數感染者可自行痊癒,但臺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提到,肺炎黴漿菌的藥物治療在多國面臨抗藥性挑戰,早期診斷與治療是避免抗生素過度使用的方法。

呂俊毅表示,肺炎黴漿菌的傳染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但在秋天會較明顯,大部分由於肺炎住院的兒童都是病毒感染所致,若爲細菌型感染則多是黴漿菌,好發於5到17歲的較大年齡的兒童、青少年,「如果一個青少年住院,病毒來說,黴漿菌是最常見的致病因子。」

他也提到,雖然感染肺炎黴漿菌後有發燒、長期咳嗽有痰、喉嚨痛、疲勞、流鼻水、皮疹、關節痛、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但通常較輕微,因此又稱「行走性肺炎」,但仍有可能變成重症,或皮疹、關節痛、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疾管署衛教資訊指出,黴漿菌的潛伏期約1至4周,可經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人傳人傳播,沒有症狀的人也可能在鼻腔或喉嚨帶有此菌。

至於預防方法,疾管署提到,肺炎黴漿菌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如有呼吸道症狀,尤其是咳嗽時須戴口罩,且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蓋住口鼻並立即丟棄,若無紙巾可改以上臂或手肘代替,切勿直接用手,另用肥皂勤洗手且至少搓揉20秒,沒有水時,可改以乾洗手液代替。

疾管署也指出,肺炎黴漿菌造成的症狀輕微,多數感染者可自行痊癒,不需要抗生素治療,若發展爲肺炎,醫師通常會開立抗生素治療,早期的介入治療可加快病人的康復。

呂俊毅說,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期間,肺炎黴漿菌的感染率顯著下降,但隨着政府規定社交限制的解除,感染率在2023年再次反彈,過往巨環類抗生素是首選治療藥物,但在許多亞洲國家,包括大陸、日本等地區都出現高達90至100%的抗藥性比率,替代性藥物爲氟喹諾酮類抗生素或四環黴素類抗生素。

他提醒,早期診斷與治療可縮短肺炎黴漿菌的病程並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從而避免抗生素過度使用,也是減少抗藥性增加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