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辯證的空間美學 比利時藝術家用「灰泥」詮釋美學
欣賞一幅畫,所感受到的美好,常超越畫框的限制,在腦海延展爲無限的想像時空。這種對藝術的情感投射、不可視的空間氛圍與存在作品外的「虛」,也是比利時藝術家史丹.安克(Stijn Ank)長期關注的創作議題與思索辯證。
▲比利時藝術家史丹.安克虛實辯證的創作。(圖/邱家琳攝)
史丹.安克生於1977年,原本是名建築設計師,爲了追求更自由的創作實踐,10年前決定投入藝術領域,開始以各種物品搭建模具、運用熟悉的灰泥爲媒材,創造遊走於平面繪畫與立體雕塑邊界的作品。
他擅長現地創作,透過路邊的沙包、扁平輪胎任意搭建爲模具,再將特製的石膏灰泥與顏料,階段性地倒入模具中。待石膏灰泥凝固成型、卸除模具後,色彩層層堆疊的藝術裝置便映入眼簾,引發人們思索空間中的虛(模具)與實(作品)。
史丹.安克也以看畫爲例,比喻空間中的虛:「欣賞梵谷繪製的向日葵時,雖然作品是50X80公分的物件,我的想像卻不會被尺寸所限,向日葵反而延展爲花田,帶給人開闊的空間感受。」
今年,臺北當代藝術館也特別邀請史丹.安克舉辦個展「在空之間」(Unvoid),展示兩件現地創作《08.2017》、《07.2017》與錄像裝置《在空之間》,讓觀者從光影、氣流與時間中,感受藝術家的簡約美學與重新詮釋的時空意涵。
▲「在空之間-史丹.安克個展」展覽現場。(圖/邱家琳攝)
(完整文章請看城市美學新態度)【延伸閱讀】放逐海角熱帶夜樂園 韓國插畫家 Yoy Han
※本文由城市美學新態度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