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世家的女傳人
在濰坊市楊家埠村,楊紅衛試飛剛製作好的風箏(4月16日攝)。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紅衛出身風箏世家,自1982年師從祖父楊同科學習濰坊風箏扎制技藝,先後在北京、深圳等地進行扎制和放飛表演。1992年她回到家鄉濰坊市楊家埠村,專門從事風箏製作。
在近40年的創作實踐中,她傳承“扎、糊、繪、放”的傳統制作技藝,大膽創新,將楊家埠年畫技藝移植到風箏製作中,逐步形成了線條流暢、色彩鮮豔的繪畫特點,扎制的風箏骨架周正,飛行性能優良。
山東濰坊與北京、天津、南通並稱爲我國四大風箏產地。濰坊國際風箏會至今已連續舉辦38屆,成爲蜚聲海內外的風箏盛會。目前,濰坊有300多家風箏企業,年產值近20億元人民幣,國內和國際的市場佔有率分別達到85%和75%,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楊紅衛多次應邀前往德國、澳大利亞、美國、新西蘭等國家傳播楊家埠風箏故事,傳授風箏傳統制作放飛技藝,共培訓學生萬餘人。
“除了經濟收入增長以外,精氣神也更加高漲了。如今咱們越來越自信,這是我們收穫的新幸福。”楊紅衛說。新華社記者 朱崢攝
在濰坊市楊家埠村,楊紅衛在給風箏穿線,調整飛行角度(4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在濰坊市楊家埠村,楊紅衛在給風箏穿線,調整飛行角度(4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在濰坊市楊家埠村,楊紅衛在製作風箏骨架(4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在濰坊市楊家埠村,楊紅衛在扎制風箏骨架(4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在濰坊市楊家埠村,楊紅衛在繪製風箏圖案(4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在濰坊市楊家埠村,楊紅衛在加工製作風箏骨架的竹條(4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在濰坊市楊家埠村,楊紅衛拿着剛製作好的風箏準備試飛(4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在濰坊市楊家埠村,楊紅衛的外甥女徐洋在製作龍頭風箏(4月16日攝)。她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濰坊風箏市級傳承人。新華社記者 朱崢攝
在濰坊市楊家埠村,楊紅衛在繪製風箏圖案(4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在濰坊市楊家埠村,楊紅衛在製作風箏骨架(4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在濰坊市楊家埠村,楊紅衛檢查已經制作好的龍頭風箏(4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