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打老師 融合教育盲點

近來又發生學生打老師的事件,雖然事情來龍去脈尚在調查,但根據流出的影片及報導可以瞭解,此事並不是一個突發狀況,而是教育部長期以來推動融合教育的盲點。

依據教育部發布的新聞稿說,融合教育建基於「平等受教權」的精神,它的意涵是讓身心障礙的學生融入學校,與其他學生一起學習及成長。且指出我國自民國七十三年制定《特殊教育法》以來,目前已有近九成的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班學習,逐步發展出臺灣特殊教育多元融合的特色。

但走進教育現場後會發現,雖在第一線有許多熱血付出的老師,不過關於特殊生放在普通班,是否真的對其在學習及行爲上的表現有所助益?顯然要打上問號。

目前所謂的特殊障礙學生融入教育,在部分學科如國語、數學,會抽離到資源班進行學習,但事實上還是無法跟上班級進度。雖根據法令須爲其訂製個別教育計劃,但近年來隨着特殊生比例增加,導致特教班老師其實很難真正瞭解學生,併爲其量身打造一個學習計劃。

融合教育源自於美國,但一海之隔的日本,早期在特殊教育所主張的卻是較偏向隔離式的特殊教育,進而投入大量的資源,臺灣現今的啓明學校、啓聰學校仍可看到此一理念的影子。相較之下所謂融合教育,當然在經費上可以節省許多,可是特殊生本身是否感到被歧視?班級整體氛圍是否友善?這都是在安置學生前必須注意的事項。

我國目前國中小學常態編班及分組學習準則中,完全未提到特殊需求學生的編班原則;而目前各國中的常態編班規定大都僅指出,若爲身心障礙學生,先編入人數較少且無特殊學生之班級,這根本只是平均分配,卻忽略學生需求。而《特殊教育法》第十三條第一款,更只提到加強普通教育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交流與合作,完全沒有提到學生間的彼此融入。

因此我們發現,目前教育部主張的融合教育,在實施上有大量的問題,不僅表現在課程與教學、學習與行爲等面向,更反映出教學現場的權力流動。此在社會學家傅柯《瘋癲與文明》及《規訓與懲罰》等著作中早有論述。也因此在目前的教學現場,只要學生不干擾教學,老師也不會多所幹涉,至於學習成效與融合?只要看看特殊障礙的成人在現今社會上的待遇,相信大家心中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