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有錢人…活得更久且健康還快樂幸福! 凱若:錢真的蠻好用的

新臺幣示意圖/Ingimage。

錢,真的蠻好用的

這真的不是文藝青年會用的標題。不過,這真的是事實。特別是在我當媽之後,更體認「錢」真的蠻好用,而且會影響整個生活品質,甚至家庭氣氛。

這裡說的「有錢」並不是要成爲富豪,而是很基本的:免於匱乏。

我們已經不是處在以物易物,或者每個人家都有塊小地方養養雞或種菜的年代(有時也覺得回到那時代也挺好的,自給自足真的是很不容易的理想啊),一個小家庭,每天都要付電費、水費,現在還有網路費、手機月租費;就算不外食,我們也得要到超市或市場買食材,如果講究點還想挑選有機產品。

要有棲身之所,要有衣物鞋子(孩子的還得要經常隨着他們成長而更換),就算是都用二手貨或恩典牌(別人贈送的衣物),也偶而會有需要。

我們不會希望孩子在小時候就擔心是否付得起學費,希望至少可以買得起文具書籍,還要偶而出遊和慶祝生日,這些期望的背後都有一個數字。

「尊重」金錢的重要

我曾經不在乎金錢到可以直接在非營利組織裡頭領最低薪資工作,對於資本主義的世界太強調賺錢和投資感到嗤之以鼻。

但很奇妙地,一切想法都在我知道自己懷孕之後,好像換了一套軟體一樣,通通重新排列組合。

當時的我非常窮,銀行戶頭常常只有幾千元。從來沒有擔心過財務狀況的我,在當下突然感覺到驚恐。因爲,不是我自己開心就好,我想要給我孩子一定的生活品質,給孩子做夢的支持。我想到我的父母親給予我的環境,二十七歲的我真是有種慚愧感...不是因爲我沒有錢而慚愧,是我從未如此感恩他們爲我們姐妹倆所提供的一切。

反而是在社團活動裡培養的許多能力,例如四處找贊助,不怕被拒絕地狂打電話,整理提案這些,幫助我開始接觸出版社,從校正文稿開始,我接了一些小案子,也開始擔任譯者,甚至向出版社毛遂自薦而拿到了一份書約(到現在都覺得是神奇的故事)。

最終我沒有把書寫出來,因爲同時間接觸了婚禮顧問這個產業,我認爲那是個投資報酬率最高的選項,平日晚上和週末還可以有家人幫忙帶小孩,就決定衝了!我根本沒有很喜歡婚禮,甚至可以說蠻無感的。但是我有多年在童軍團和校園團契辦活動的經驗,也幫好友們辦過婚禮,「應該」是可以做到吧!我這樣告訴自己。

長話短說,我竟然就做了婚禮顧問、教學,經營婚禮人團隊將近十五年的時間,全盛時期每週末都有上百場的婚禮,與五星級連鎖飯店簽約合作,到各個婚宴會館培訓婚禮人。一開始就只是「好想賺錢」這四個字當作自己的燃料。

前幾場婚禮,是網路婚禮籌辦社羣的準新娘願意讓我參與和幫忙他們的婚禮,我甚至都沒提到收費(太資淺真是不敢收),因此只是賺個幾千元的紅包錢。但我非常快樂,因爲我可以付得起帳單,買菜的時候可以多買一些自己喜歡的,不只是買特價品。

我爸爸的朋友和我自己當初的直覺真是準,我的確很適合做婚禮這行。我適合「人」的行業,我把自己當作一個轉譯者,說出新人心中想說卻不敢說的話,這點是我的長才。隨着場次增加,收入增加,我的焦慮終於可以放下。

有錢= 幸福感?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Sciences》(心理學與認知科學,暫譯)的研究發現,年收入超過10 萬美元(當時約新臺幣307 萬元),幸福感就會開始穩步上升,而且並沒有停滯。另,2023 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賓州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蒐集了33,391 名美國成年人的資料,發現金錢對於「幸福感」的影響,可能遠比我們原本認爲的還要深遠。

過去認爲金錢對幸福感的影響,高過年收入7.5 萬美元(當時約新臺幣231 萬元)之後,就不會再上升,但這次同團隊的研究中,受試者被要求於手機應用程式上,連續數週、每天三次記錄回報「幸福感指數」,並且納入更多的變項來了解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聯繫。

結果顯示,「主觀幸福感」的確會隨着年收入增加而上升,除了原本就最不快樂的15% 人羣在超過10萬美元年收入後,幸福感只有「趨於平穩」之外,其餘族羣則是財富越高,幸福感越高。

如果對於「沒錢問題多多」的感受特別強烈,也會特別覺得「有錢後舒坦很多」吧!這對應到我身上也是如此。

我在剛懷女兒的時候,真的好窮。沒錢可以租房,就暫居在爸媽的房子,而且也付不出房租,只能說「先欠着」,謝謝媽媽當時的收留和包容,我終於也能在創業三年多後買下第一棟自己的房子。

在這過程中,每次幫女兒買尿片都要帶着計算機去比較單片的價格,如果超過4 元就買不下手。每個月我也得要控制家用,學習記帳,這段時間真的是蠻辛苦。

時報出版《只工作不上班的媽媽,都這樣賺錢:教你如何把熱愛變事業,一邊做媽媽,一邊做自己》,作者:凱若 Carol

但也因此,到現在我仍舊對金錢很尊敬和珍惜,以前一個月的買菜錢只能有3,000 元,到了5,000 元就得要深呼吸,所以現在我收到一筆新臺幣3,000 元的訂單,也會告訴自己:「這可以付些帳單呢!」這樣讓我時刻感覺到現在很幸福。

每天計算着女兒尿布一片不能超過4 元的日子,我真心不想過太久。我也希望能夠給孩子像過去父母給予我的生活,然而又希望不要像他們一樣超時工作,天天得離家。聽起來,我是個很貪心的人,我當時也常聽到這樣的評語,但與其希望別人給予我想要的條件,不如自己來創造條件。能夠有錢帶孩子去體驗生活、旅行看世界,也能擁有大量與他們相處的時間,這是我的選擇所帶來的雙重好處。的確,這帶給我很大的快樂!

當然,財務的狀況也特別影響心情,我想這不需要科學研究,每個人都可以認同。

但是,若你屬於一定要有科學研究證實才能相信「沒有錢實在痛苦」,那麼真的要好好研讀紀靈斯渥斯

(Matthew Killingsworth)的研究報告。他與研究團隊從調查結果得出結論:雖然金錢不能爲「所有人」帶來幸福(畢竟還是有對金錢非常雲淡風輕的人,或者怎樣有錢都不會快樂的人),但缺乏金錢卻與「不幸感」大有關係。生活在貧窮狀態的人,更有可能罹患心理疾病,而罹患心理疾病的患者之中,半數以上有未清償的債務、貸款或帳單。這代表,不良的財務狀況,對心理健康影響甚巨。

有錢會更健康?

綜合以上的研究甚至可以大膽地說,比較有錢的人活得更久、更健康,也更快樂幸福。

那我們希望賺多點錢,不也是追求自己與家人更健康與快樂的生活嗎?

只是,很多人對於「賺錢」的限制型信念,就是得要犧牲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纔可能做到,但這本書中所有故事都告訴我們,只要有清楚的動機信念,加上適切的安排,身爲在家陪孩子的父母親,也能夠同時擁有事業與收入的。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只工作不上班的媽媽,都這樣賺錢:教你如何把熱愛變事業,一邊做媽媽,一邊做自己》,作者:凱若 Ca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