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八甫文瀾書院·粵曲 西關文化悉數傳承
十六甫的舊房子還能依稀看到昔日影子 廣州的西關可以說是老廣州的文化的一種代表,佔據西關核心區域的十八甫自然是得風氣之先,這裡的文瀾書院、學海堂、報紙街……傳承着老廣州獨特的文化與精神。 文瀾書院 在廣州商業繁華的下九路,流連於沿街鱗次櫛比的商場之中的人們很少會留意一條僻靜的小巷——文瀾巷,在近代廣州曾經呼風喚雨、輝煌一百多年的文瀾書院就坐落在這裡。 昔日大名鼎鼎的文瀾書院位於下九甫路以北,文昌巷以東。它的設立很有來歷。先在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西關名紳何太清、鍾啓韶等配合官府對西關縱橫密佈的濠涌進行一次清理。河涌的疏浚關涉到居住在西關的洋行巨賈的利益。事後,西關著名的四大買辦(伍怡和、葉大觀、盧廣利、潘敬德堂)主動捐出房產,聯合何太清、鍾啓韶等成立“清濠公所”,以便主持日後的清理濠渠工作。 爲了籠絡科場士子,以便利用日後的廣東地方政府,潘、盧、伍、葉四大富家又集資在今中山戲院一帶改建大屋十二間,作爲大小紳士名流雅集之所,取名爲“文瀾書院”。 1929年,程天固第二次任廣州市工務局長,推行廣州市工務建設三年計劃,爲籌集經費,決定拿文瀾書院開刀,考慮到羅嵩藩勢力龐大,程天固取得省長陳銘樞、市長林雲陔支持後,採用秘密拘捕的方法,迫其交出文瀾書院的產據賬目。事後清點院產竟達百多萬元,這筆錢一半用於建築西關渠道,一半用在籌建市立二中,赫赫有名的文瀾書院就此關上了大門。在隨後的市政建設中,文瀾書院的房產逐漸被拆改建,至今只剩下文瀾巷,以志其名了。 學海堂書院 學海堂書院是由乾嘉時期著名漢學家阮元繼杭州創建詁經精舍之後,於道光五年(1825年)在廣州城北秀山創辦的又一個以專重經史訓詁爲宗旨的書院,但是該書院最初辦學是卻在十八甫內。 學海堂書院從1824年創建至1897年最後一次招生,歷經七十餘年,培養出衆多的著名學者和驚世人才。作爲舊式書院,學海堂書院在中國書院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