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儒》人家獨角獸 我們獨腳獸
M17在美上市,興高采烈在紐約交易所敲完鍾後,隔兩天就宣佈下市,成了紐交所百年曆史上從未發生過的拍案驚奇。各種批判與質疑的言論立刻在臺灣創業圈與網路圈中熱烈討論開來。
鏡頭轉向香港交易所,同樣興高采烈的是小米科技創辦人雷軍。作爲中國最受矚目的獨角獸,小米即將以700億美元估值掛牌,比鴻海的500億美元市值還要高出一截,如果如各大投行的樂觀預期,蜜月行情可望衝破1000億美元市值大關,看得出來創立僅僅8年的小米爆發力有多驚人。
小米準備IPO的新聞同樣在大陸很受關注。只不過,大家最少討論的是小米成立以來沒有一年賺過錢,去年虧損2043億臺幣,今年第1季的虧損也達330億臺幣之多。按照臺灣人的投資眼光與邏輯,這種長期虧損的公司怎麼可能上市?
確實,當臺灣人斤斤計較一家公司的資本額時,誰會想到新創公司的估值更重要?當臺灣資本市場對新創公司不友善時,我們如何能夠養出更多的獨角獸,並冀望他們之後在臺掛牌,成爲臺股新活水?
新創公司就是因爲需要資金纔要掛牌上市。只要港交所的投資人願意,小米股價自然能衝上雲霄,更不用說,爲了爭取小米掛牌,向來保守的港交所還特地通過《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同股不同權」制度正式上路,以彌補4年前錯過阿里巴巴的遺憾。
M17下市與商店街下櫃,讓黃立成與PCHome集團創辦人詹宏志被諷爲「資本發育不良病例」。的確,他們真的只是「病例」,沒人想到臺灣整體資本市場,從投資邏輯到法律條文,從政府政策到價值觀,又病得有多嚴重?這是臺股站上萬點長達1年,11000點長紅行情與國巨飆漲不封頂的投資盛世幕後的黑暗面。
不計陸資背景,總是不賺錢的小米,絕對不可能通過證交所的評審。不計臺灣在軟體與網路產業的失落,M17也沒辦法在臺灣找得到錢,所以一直都是在海外募資。這是所有新創公司的悲哀,只要「定居」在臺灣,就要遭遇Taiwan Discount(臺灣折價)的窘境。
猶記得8、9年前,Taiwan Premium(臺灣溢酬)是各財經雜誌的主旋律,臺灣比起大陸或東南亞各國,在產業與市場發展上仍有許多領先之處,價值比價格高出一截。
可惜的是,本土投資人不但不支持新創公司,反倒像是捲款140億的快取寶,還有坑殺超過兩萬名小股東的樂升,纔是「本土投機人」的最愛。這不正是臺灣投資盛世中最有趣的反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