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臺,歐洲人的生活小舞臺
疫情來襲,被隔離在家的歐洲人紛紛涌向自家的陽臺,在陽臺唱歌、舉行音樂會、燒烤,甚至跑馬拉松。歐洲人對陽臺有一種特殊的情結,他們喜歡在陽臺上養花種草、曬太陽、吃早餐、招待客人……陽臺儼然就是他們生活的小舞臺。
歐洲人在陽臺演奏。
朱麗葉的陽臺
“傳統的馬耳他陽臺,是歐洲現代陽臺的雛形。”德國洪堡大學文化學者斯朵克爾表示,這種陽臺爲封閉式平臺,只是從牆壁稍微延伸而出。色彩豔麗的傳統木製陽臺成爲馬耳他的一道風景。
17世紀時,受巴洛克式風潮的影響,歐洲的建築物開始設置現代意義上的陽臺。當時的陽臺附有鐵製或石制欄杆,成爲“看得見風景的地方”。到18世紀,陽臺成了身份象徵,上流社會人士必置陽臺,貴族更會把宮殿陽臺裝飾得美輪美奐。陽臺還具有宗教意義,往往教區的主教堂都有陽臺。舉行宗教儀式時,陽臺會以聖人肖像或雕像裝飾。
後來,陽臺又被賦予政治意義。像1918年,德國著名政治家李卜克內西在柏林城市宮殿的陽臺上宣佈了“自由社會主義共 和國”的成立。英國舉行盛大活動時,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會帶着衆多王室成員登上白金漢宮陽臺,與民衆一起觀看慶祝儀式。每當歐洲哪個城市有什麼重大利好消息,比如球隊獲得聯賽冠軍等,獲獎球隊會在市長的陪同下在市政廳的陽臺上與民衆同慶。
歐洲最受歡迎的陽臺當屬位於意大利北部“愛情之都”維羅納的朱麗葉故居的陽臺。這座故居據說曾經是莎士比亞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女主角朱麗葉的居所。當年朱麗葉佇立在陽臺上,羅密歐就是在陽臺下面對她傾訴了自己的愛慕之情,並爬上陽臺開始了一段傾城之戀。這座陽臺現在爬滿了綠油油的藤蔓,許多來自全球各地的愛侶在這裡“感受”陽臺之戀。
如今,陽臺已走入歐洲尋常百姓家。德國租戶協會負責人羅伯茨表示,大約有2/3的歐洲人住在有陽臺的住宅中。這些陽臺小的面積不足1平方米,大的足有幾十平方米。有陽臺的住宅更受歡迎,租金也會提升不少。與亞洲人一樣,歐洲人也偏好向陽的陽臺。特別是春夏兩季,歐洲人喜歡把陽臺開闢成“空中花園”。陽臺圍欄上方放置了五顏六色的盆花。陽臺地面上則擺放各種觀賞竹、西紅柿、小喬木以及纏繞植物等。
歐洲人最喜歡在陽臺上曬日光浴。文化學者斯朵克爾解釋,這是因爲歐洲尤其是中歐和北歐,太陽能資源稀少。所以一到晴天,歐洲人會馬上躺在陽臺的躺椅上,盡情地享受陽光。
爲了顯示主人的愛好,各家陽臺還會點綴具有個性特色物品;足球迷會豎起自己喜歡的球隊的隊旗及各種標識;老年人喜歡擺放一些代表幸運的小矮人雕像;熱愛和平和多元文化的人則會展示彩虹旗……
陽臺也能滿足各種興趣愛好者:天文迷可以在晚上通過支在陽臺上的望遠鏡觀察天空中的繁星;文學愛好者可以在陽臺閱讀小說;體育迷可以在陽臺上做瑜伽;孩子們還可以在陽臺上露營……難怪,歐洲媒體稱,歐洲人現在喜歡“在陽臺上度假”。
社交的平臺
歐洲人還常常把陽臺作爲社交的平臺。每到週末,他們會邀請幾位親朋好友,一起在陽臺上用早餐。尤其是燒烤派對,更受到歐洲人的青睞。燒烤派對一般採取“AA制”,每位參與者帶上一些燒烤的食材,大家邊燒烤邊聊天,聯絡了彼此的感情。
在此次疫情中,歐洲許多國家規定,除上班、外出採購糧食、藥物及就醫等緊急情況外,所有民衆都必須待在家中。這時候,陽臺也發揮了新的作用,成了民衆的文化舞臺。在歌劇發源地意大利,在家的民衆涌向自己的陽臺,一起唱起意大利名曲等,通過音樂爲彼此打氣。在法國、瑞士、奧地利等國家,人們相約在晚上致敬白衣天使。不少民宅陽臺上同一時間傳出鼓掌聲、歡呼聲或音樂聲,或者通過接龍活動,掀起陣陣聲浪。西班牙人還在小區內開啓了居家健身模式:教練在小區大樓前,對着陽臺上的居民,和大家一起做健身操。
不過,意大利式的“陽臺合唱”活動在德國卻不怎麼吃香。有年輕人在陽臺上高歌引發一些鄰居不滿。原來,德國制定有“陽臺守則”,民衆如果在陽臺上大聲喧譁,屬於違法,特別是22時之後,更是不能大聲說話。德國的“陽臺守則”還規定,陽臺上的藤類植物不能攀到鄰居家裡;不能堆放垃圾,發出惡臭等。
歐洲人對陽臺的熱愛還體現在陽臺文學中。像法國作家帕斯卡·基尼亞爾撰寫的小說《羅馬陽臺》,以17世紀的歐洲爲背景,講述鐫版匠莫姆與一個已訂婚的女子相愛,後被情敵毀容後遠走他鄉的故事。德國也有《陽臺上的男子》《你把我忘在陽臺上》等小說。歐洲有關陽臺的電影也不少,比如西班牙1962年上映的電影《陽臺明月光》、德國2005年的《陽臺前的夏天》、法國電影《海景陽臺》及英國恐怖片《陽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