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工具背後的深層意圖
近日,央行宣佈推出兩項針對股市的“結構性”貨幣工具,引發市場廣泛關注。這兩項工具被普遍視爲央行對股市的直接支持措施,但深入分析後,其背後的金融穩定意圖逐漸浮出水面。
據市場觀察,央行此次推出的兩項工具分別爲“支持回購、增持股票的專項再貸款”和“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前者允許非銀機構(包括券商、保險、基金等)通過向央行借款來增持股票,後者則允許這些機構將持有的股票等資產與央行持有的國債等低風險資產進行互換。這兩項措施無疑爲股市注入了流動性,推動了股價的上漲。
然而,市場人士指出,央行此舉的目的遠不止於救市。從更深層次來看,這兩項工具可能承載着央行防範金融風險、穩定金融系統的重任。傳統上,央行主要通過與商業銀行的交易來調控市場流動性,而此次直接與非銀機構建立業務往來,無疑打破了常規,顯示出央行在特殊時期採取特殊措施的決心。
有分析認爲,央行此舉的信號意義遠大於其實際作用。通過建立與非銀機構的借貸關係,央行實際上是在爲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預留了“救命通道”。在當前經濟壓力較大、上市公司利潤支撐不足的背景下,單純的流動性注入難以持續推動股價上漲,而央行此舉更多是在爲未來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做好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項工具與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時美聯儲推出的工具在功能上頗爲相似。當時,美聯儲通過類似的方式爲陷入困境的非銀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從而穩定了金融系統。中國央行此次的做法,也被視爲在借鑑國際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做出的創新之舉。
此外,市場還關注到央行此舉對非銀機構的影響。雖然這兩項工具爲非銀機構提供了更多的融資渠道和資產管理方式,但其實際效果仍取決於市場的接受程度和銀行的貸款意願。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銀行對於高風險資產的審慎態度可能使得這些工具的實際作用受到限制。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