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以逐步完善的標準體系助力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7月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等四部門聯合發佈《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下稱《建設指南》)。其中提出,到2026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標準與產業科技創新的聯動水平持續提升,新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50項以上,參與制定國際標準20項以上。

根據7月2日全球數字經濟論壇上發佈的數據,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核心企業約有3萬家。其中美國佔34%,中國佔15%。由此可見兩點:一是全球範圍內人工智能產業化迅猛發展,二是我國的人工智能產業已經具備相當重要的地位,在此基礎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沒有相對完善的標準體系也難有人工智能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這正是我國積極推進這一領域標準體系建設的重要原因。

此舉是要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標準化工作系統謀劃,加快構建滿足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標準體系,更好發揮標準對推動技術進步、促進企業發展、引領產業升級、保障產業安全的支撐作用。

從《建設指南》上看,標準體系的建設主要包括七個方面:基礎共性、基礎支撐、關鍵技術、智能產品與服務、賦能新型工業化、行業應用、安全/治理標準等。

一方面,加強人工智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要突出企業主體和市場導向的重要作用。

《建設指南》要求:要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面向行業應用需求,強化創新成果迭代和應用場景構建,協同推進人工智能與重點行業融合應用;同時,要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下,更好發揮國家人工智能標準化總體組作用,指導人工智能全產業鏈上的企業、研究機構等,共同構建先進適用的人工智能標準體系。

這都體現出標準體系建設中企業和市場的重要性。企業最瞭解市場,最瞭解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短板,企業參與其中也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標準制定中“閉門造車”、不符合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現象的發生。

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在標準制定方面擁有更多發言權。

在這個方面,我國具有堅實的基礎。我國人工智能核心企業在全球範圍內數量居前、發展速度迅猛,同時也具有龐大的市場優勢和政策支持等。

7月1日,工信部公示了《人工智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籌建方案》,要求加強與主要國際標準化組織在人工智能標準化方面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國際標準向國內轉化,促進國際國內標準的協同。

上述《建設指南》也指出,要深化國際標準化交流與合作,鼓勵我國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攜手全球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制定國際標準。

有句耳熟能詳的話: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這句話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同樣適用。甚至可以將“企業”兩字以“國家”兩字替代。

爲此,就需要從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制定,逐步發展成爲國際標準的重要制定者。路徑不外乎既有國際標準向國內轉化,跟上先進國家的發展腳步;也有通過自己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市場化應用等,在關鍵標準上擁有更多發言權。

總而言之,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化方興未艾,這也是標準體系形成的重要時期。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在技術創新、產品創造和行業應用等方面實現快速發展,形成龐大的市場規模,我們應該抓住這個關鍵窗口期,通過在人工智能產業領域各方面優勢的發揮,逐步形成標準制定優勢,佔領人工智能產業領域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