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對談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回答關於商業片創作、關於項目投資形式、關於新人導演合作……
6月14日,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出席了由娛樂資本論舉辦的“破局的力量——影視新力量產業沙龍”,談及影視新力量的成長與歷練,亞寧表示整個電影產業需要商業片導演,按商業模式運行,這個產業才能發展,年輕導演應該更多的關注商業性,拍出更多優質商業片,幫助行業持續、健康、良好的發展。
提及“愛奇藝出品電影”戰略,亞寧表示:“2019年,我們開始在電影製作上發力,通過這幾年的穩步推進,目前推進中的項目已經有二三十部了。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今年才逐漸地開始上映,預計今年有五部作品全國影院上映,明年六到七部,逐年增加。”同時,愛奇藝採用全投全控的方式製作電影,有助於在短期內迅速推進項目。
在項目選擇上,愛奇藝側重具有娛樂屬性的商業類型片,注重影片的節奏與情緒共鳴。在談及合作導演的選擇時,亞寧表示:“年輕導演的劇作能力很重要,同時雖然年輕導演本身院線電影項目經驗不多,但通過搭配一個強大、有過成功經驗的創作團隊,比如監製、攝影、美術、動作製作,剪輯師、音樂等等,對導演的創作有很大的幫助。”
以下是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與娛樂資本論創始人吳立湘的對談,根據論壇現場實錄整理,有刪節:
亞寧: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非常榮幸受到娛樂資本論的活動來參加活動,今天端午節,也祝大家端午節安康。
剛纔聽了王紅衛老師的演講特別有同感,講到青年導演對商業不拒絕,確實作爲出品方和平臺方我們跟很多年輕導演在合作。另外,剛纔他提到的規律,很奇妙的在我們合作的幾位導演身上都驗證了,比如說《掃黑·決戰》的導演呂聿來,第一部作品是《桃源》,《彷徨之刃》導演陳卓的第一部作品是《楊梅洲》也是文藝片,但是他們都從第二部作品開始拍商業片。
我覺得整個電影工業需要商業片導演,電影我們把它叫產業,很早以前是叫“事業”,大家都在講資金、資本,但產業真正運轉起來,還是需要按商業模式運行,這個產業才能繼續發展,所以我認爲年輕導演應該更多的關注商業性,不排斥商業性,拍出很好的電影,幫助這個行業健康、持續良好的發展。以前有導演說我拍兩部商業片,再拍一部文藝片做自我表達,所以是一個平衡吧。
吳立湘:愛奇藝影業是2019年推出新的“愛奇藝出品電影”戰略,在那個節點注意到了什麼樣的勢頭?
亞寧:平臺來講,內容是最重要的,我們過去內容的獲取方式是採購,龔宇總也提到過,我們對於版權的採購其實不是買,是租。有一個年限,五年、十年,這個內容除非續簽,否則無法在平臺上繼續播出了。我們最初作爲一個播放平臺是用採購版權的方式,逐漸地開始實現自制生產模式。作爲愛奇藝來講,內容生產是核心競爭力。2019年,我們在電影製作上開始發力,所以推出了“愛奇藝出品電影”戰略推進自制電影生產,在這幾年中逐漸的實施,目前在推進中的項目已經有二三十部了。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今年才逐漸地開始上映,預計今年有5部,明年6—7部,逐年增加。電影內容上,我們買的居多,自己生產的也佔一部分。
還有一個方式就是全投,其實大家有點誤會,並不是我們資金量大,而是如果想在短期內迅速推進項目,用全投的方式更快一點,如果要組盤,要找其他的投資方,相對來講進度就會慢一些。我們現在也不拒絕合作伙伴一起參與我們的項目,我們可以做主投者,也歡迎其他的投資方一起進入到這樣的項目,各家資源整合在一起,未來在院線發行方面融合更多的資源。
吳立湘:你們選擇2019年開始做這個事,應該有很長遠的想法了。現在倒過去看,我會覺得咱們那個時候開始做佈局,應該也是感受到了某種角度上市場的瘋狂,我猜是這樣的,是不是開始做一些自己能主控的合理的項目?
亞寧:一方面是資本的瘋狂讓行業很瘋狂,也有很多的泡沫。其實2019年雖然有這個想法了,但是2020年的疫情讓我們更堅定了,疫情的影響使得電影都沒有辦法在院線上映,過去平臺都是等電影從院線下來以後才上線,我們大半年時間沒有內容提供,用戶在電影院看不到電影、在平臺上也看不到,所以我們更堅定2020年自己做電影。
吳立湘:你們發佈的片單裡,不乏新人導演,當時怎麼選上他們的?
亞寧:沒有故意選,每一個項目都是緣分。現在45歲以下的年輕導演已經成爲這個行業很重要的中堅力量,很多好的創意、項目都在他們手上,他們拿來劇本和項目的時候符合我們的方向,就達成了合作。無論青年導演還是成熟有經驗的導演,與他們合作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出品經驗,很有價值。
吳立湘:陳卓和呂聿來他們第一部作品都是文藝片,他們做商業大片的時候有哪些東西是你們注重的?
亞寧:我們也在慢慢形成一個自己選項目的標準,我們儘量不選劇情片,因爲整個市場逐漸地對類型化的要求很高。另外就是現在大家對節奏的要求,敘事密度,越來越高。劇情片相對來講慢一些,娓娓道來一些,而類型片的節奏類型很明確,我們更多的是選擇與這樣的項目合作。跟年輕導演溝通的時候,導演的創作方向是什麼樣的、是否樂於用類型化的方式表達,敘事節奏是不是可以用相對快的方式展現,當然還有情緒、情感的要求。我覺得只要我們在這些方面能夠非常的契合,就可以達成合作。
吳立湘:這就讓我想到《掃黑·決戰》,票房我不知道有沒有突破您的預期,反正是非常突破我的預期,《掃黑·決戰》那個類型天然很適合走懸疑路線,最後拍出來的感覺,把懸疑的氣質和《人民的名義》的感覺綜合在一起,屬於非常落地的把中國化的反腐面打得非常好的影片。《掃黑·決戰》也是新人導演拍的,比如說拍這個電影的時候,怎麼幫助新人導演?和導演溝通中有沒有爭執的地方,怎麼解決的?
亞寧:《掃黑·決戰》是在中央政法委指導下做的項目,又是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完成的項目,對於呂導來說難度很大。但是一個導演的劇作能力很重要,自己能寫劇本,能改劇本很重要,如果拿別人的劇本來拍,最後的呈現以及最後情況的處理會有問題。呂導本科的時候就學的劇作,整個採風過程中,收集資料過程中,雖然也有其他的編劇,主筆是他,拍攝過程中有需要調整臺詞的時候,他就會及時改,如果有一些內容需要重新拍,要重新改劇情,他也會自己上手,年輕導演首先劇作能力很重要。其次,對於青年導演來說,搭配一個強大的製作團隊特別重要,比如說監製、攝影、美術、動作製作,剪輯師、音樂等等。也許導演本身院線電影項目經驗不多,但是我們整個創作團隊是非常成熟的,有過成功經驗的,對導演的創作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就是年輕導演開放的心態,因爲已經確定是商業性的項目,就要顧及很多東西,不僅僅是追求自己的表達就可以了,要平衡方方面面的意見甚至是需求,做一定的調整,這個對於年輕導演來說也很重要。
第三,因爲是新導演,跟非常有經驗的演員合作的時候,需要你在跟演員的溝通當中講明你的意圖,首先讓演員知道你想要什麼,演員也會給到你要的東西之外的表演,你也要平衡好怎麼在你的需求和演員的想法中間找到一個非常好的平衡點。
吳立湘:那《彷徨之刃》呢,因爲陳卓上一部還是《楊梅洲》,感覺類型和履歷來說,跟呂導差別比較大,當時是怎麼看中這位導演的?
亞寧:對於《彷徨之刃》項目,陳卓導演一開始就想做商業性的項目,由於日版和韓版本身不完全商業,從節奏、敘事上比較慢,我們溝通中第一解決的是翻拍的問題,翻拍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解決本土化的問題。除了保留原著IP核心的要素之外,很好的進行本土化的創作也很重要,陳導在方面處理得很好。
電影是綜合的藝術,剪輯對前期劇本有非常大的改變,如何更好的適應市場,也是擺在我們面前共同的問題,導演也很接受,我們節奏上調的也比較快,讓觀衆不會覺得悶。現在的觀衆很聰明,可以腦補很多東西,不需要你逐一的刻畫,當然這個不能傷害你本質的連貫性。
吳立湘:作爲一個互聯網平臺的影業,在扶持新人和做產品規劃的時候,優勢是什麼,尤其是對於新人導演、新人編劇供給了哪些東西?
亞寧:首先是需求,愛奇藝天然的對內容有需求,無形中也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比如說我們規劃未來年產20部電影,但是真正進到院線的可能是5、6部,我們做了雲影院的模式,這個也是單片付費的模式,這個完善起來以後,在內容需求上更多,也會給很多影片,包括文藝片有更多的出口,更多的變現形式。我們在內容量上需求比較大,爲了讓項目推進快,在投入上可以用全投的模式推進,效率也是相對高的,當然還有愛奇藝本身的資源,宣傳、發行、推廣這些資源也相對多一些,這樣能夠幫助到青年導演的作品有更多的機會與觀衆見面。
吳立湘:我昨天看票房的大盤數據,很多片子很可惜,會不會院轉網。
亞寧:不久的將來會形成兩種院線,一種是線下實體的電影院,還有線上的雲影院,有很多電影不一定去影院放映。大家都願意在大檔期,除了常規意義上的國慶、暑期、春節以外,現在像端午、五一也是小長假,大家都願意在這個時間上映,乃至在一個檔期上十幾部的情況,其實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常規的週五大家覺得票房很低不願意上映,擠壓了很多電影上映的時間、空間、包括票房產出的能力。互聯網的空間是開放的、無限的,一個週上多少部也不影響,未來我們推出雲影院的模式,點播分賬的模式,讓出品方能多一種變現的模式。
吳立湘:《掃黑·決戰》是上滿一個月再上線的嗎?
亞寧:上滿一個月了。
吳立湘:你們合作的新導演或者導演們會介意影片上線嗎?說服他們過程中,他們有哪些疑惑呢?
亞寧:現在我們會分兩類,20個項目中,5個是院線電影項目,15個是網絡電影項目,大家沒有太大的分歧,明白方向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