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美寶家庭正在陸續回國......

近年來,不少中國家庭爲了給孩子一個更高的起點,選擇赴美生子,讓孩子一出生就擁有美國國籍,成爲“美寶”。這種選擇最初帶有強烈的理想化色彩,家長們認爲擁有美國身份能帶來更多的教育資源和機會。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家庭意識到,所謂的“身份優勢”並非他們想象的那樣完美。甚至在國內外的教育體系中暴露出諸多問題,促使他們不得不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放棄“美國夢”,反“潤”回國。

From Letsight

微信號:letsight520

01.

赴美生子熱潮減退?

根據美國法律,只要孩子出生在美國,就自動擁有美國國籍。

這條政策曾吸引了無數家庭,尤其是國內中產和高知家庭。

他們願意支付高昂費用,只爲孩子拿到一紙美國國籍,爲未來的教育和發展鋪平道路。

事實上,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赴美生子就已經流行於臺灣、香港的富豪和名人圈。像王力宏、應採兒、吳彥祖等明星的孩子,都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美國身份的。

如今,這股“赴美生子”的潮流不僅限於富豪圈,更多的是追求子女教育機會的中產家庭。

但近年來,赴美生子的熱潮正在悄然降溫。尤其是伴隨着美國政治環境的變化,這條路似乎正在走向終結。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競選時,再次強調了打擊所謂的“生育旅遊”的計劃,呼籲取消“出生公民權”。

他試圖通過立法,限制外國人通過赴美生子爲孩子獲取美國國籍的途徑,並終結這些家庭所謂的“捷徑”。

雖然這一政策變動尚未正式實施,但已經讓許多打算赴美生子的家庭陷入了不安與焦慮。

在全球局勢日趨不穩定的當下,這條曾經看似穩妥的“捷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有人說,2024年或許將成爲赴美生子的“最後輝煌”,但這並非是一件壞事。

即使是已經成功的“美寶”家庭,挑戰並沒有隨着孩子獲得美國身份而消失。

很多“美寶”家庭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這個身份“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02.

快樂教育騙局被戳破

許多“美寶”家庭對教育的期望,正是希望孩子未來能夠享受美國豐富的教育資源。

然而,隨着親身體驗,他們逐漸發現現實與期望之間的差距。

與國內教育強調成績排名不同,美國的教育體系在基礎階段更多注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強調社會交往、興趣愛好和綜合素質培養。

孩子雖然在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但沒有排名、沒有明確的學業壓力,使得家長對孩子的進步沒有清晰的瞭解。

表面上,沒有明確的排名、沒有學業壓力,但家長們看不清孩子的成長進度,反而更焦慮。

一位“美寶”媽媽就坦言:“國外的教育,真的讓我太沒有安全感了。”

她的孩子在美國公立學校讀書,平時沒有排名,也幾乎沒有學業壓力,孩子每天開開心心地去上學。

但當這位母親與國內的朋友交流後,她發現孩子的學術水平似乎落後於國內的同齡人。

在家長會上,她私下諮詢老師孩子的學習情況,但老師告訴她,成績不重要,孩子的性格發展纔是關鍵。

這種答覆不僅沒有讓她安心,反而加重了她的焦慮,作爲家長始終擔心孩子會因此錯失未來競爭的機會。

這種焦慮並非個例,許多“美寶”家庭都面臨類似的困惑。

在國內,家長習慣了隨時瞭解孩子的學業進展,並依賴老師及時的反饋和監督。

這種教育理念與國內的嚴密監督和迅速反饋的教學方式大相徑庭,家長在美國教育的“自由”中,反而喪失了對孩子成長的把控感。

他們期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明確的目標與反饋,而美國的教育體系似乎無法滿足這一需求。

特別是當他們意識到孩子可能在學術上與同齡人拉開差距時,回國繼續教育的念頭開始浮現。

03.

升學捷徑夢破碎

很多“美寶”家庭不僅看重美國的教育環境,還希望孩子未來能夠藉助美國國籍在升學上享受“捷徑”。

按照當時的設想,擁有美國國籍的孩子不僅能輕鬆進入國際學校,還可以通過特殊身份避開國內高考的壓力,順利進入頂尖大學。

而且,像哈佛、麻省理工、加州理工這樣的世界名校大多集中在美國,對本地生源有更多的偏好,對家長而言無疑充滿吸引力。

然而,這樣的想法在近年來逐漸破滅。

近年來,國內名校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對國際學生的招生政策愈加嚴格。

想以國際生身份進入這些學校,往往要求孩子必須在美國完成高中教育。

很多“美寶”家庭選擇讓孩子隨父母回到國內生活,打好中文基礎,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再返回美國接受教育。

對於那些長期接受國內教育的孩子,即便擁有美國國籍,申請美國大學時,除了國內十幾年中式教育有一些優勢之外,其他方面的成績和美國本土的孩子相比並沒有太多競爭力。

更讓人頭疼的是,美國國籍也不是在美國教育體系中的“通行證”。

不少優質的公立高中,要求父母是州內稅務居民,孩子才能享受本州生待遇。

以加州爲例,“美寶”及其監護人必須在當地連續居住366天以上,才能算作本州學生,否則依然會被視爲國際學生。

這樣看來,美國國籍遠沒有想象中那麼有利。

不僅無法幫助孩子輕鬆進入國內頂尖高校,甚至在美國本土的教育系統中,也存在諸多限制和門檻。

另一位“美寶”媽媽分享了她的經歷:

她的孩子是在疫情期間出生在美國,費盡千辛萬苦拿到的美國國籍,結果在國內申請公立學校時,發現這個身份毫無優勢,甚至有些“雞肋”。

不少家庭發現,孩子無法憑藉美國身份順利進入國內優質的公立學校,而國際學校的高昂學費則讓他們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

這樣看來,孩子的美國身份變得像是一把“雙刃劍”,既不能在國內充分利用,也在未來升學中遇到挑戰。

原本寄希望於美國國籍爲孩子規避國內升學壓力、走上教育捷徑的家長們,最終發現他們面臨的挑戰和壓力反而更多。

04.

放不下心,留不下來

另一個促使“美寶”家庭反“潤”回國的重要原因是陪讀問題。

當初選擇赴美生子的家庭,大多是希望孩子能在美國接受更好的教育資源。

隨着孩子到了學齡階段,家長們卻面臨着一個棘手的難題:如果孩子留在美國讀書,父母沒有合法身份,便無法長期留美陪讀。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獨自生活和學習在陌生的國度,不僅是心理上的挑戰,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實際問題也讓人倍感壓力。

早期,一些家庭通過旅遊簽證或短期簽證來陪伴孩子在美國讀書。

但近年來美國簽證政策的收緊,使得這種“擦邊球”式的陪讀方式變得更加艱難。

無論是孩子獨自在美國上學,還是父母頻繁往返兩國,都讓家庭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與實際困難。

與此同時,全球失業潮的衝擊,尤其是疫情、經濟衰退和科技行業重組,使得曾經在北美大廠工作的華人面臨失業危機。

許多原本擁有高薪和穩定工作的家庭,突然失去收入來源,壓力驟增。

即便他們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技術,也在當下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的局勢下感到束手無策。

對於那些依賴簽證工作的華人員工來說,失業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上的打擊,還伴隨着簽證到期、身份不保的風險。

在這種局面下,一些“美寶”家庭開始認真考慮回國發展。

儘管中國的經濟也面臨一定挑戰,但與北美相比,國內仍然提供了相對豐富的就業機會。

尤其在科技、金融等領域,具備海外工作經驗的高端人才依然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對於那些已經赴美生子的家庭而言,反“潤”回國並非是終點,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過去,擁有美國國籍曾被視爲孩子未來的“捷徑”,但隨着國際局勢和教育資源的流動,這條路越來越難走。

越來越多家長意識到,國籍不再是孩子成功的最佳“通行證”。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資源日益多元化,家長們需要更加審慎地規劃孩子的教育路徑。

因爲孩子的成功不僅僅依賴於國籍,更在於家庭教育、孩子個人努力和全球環境的共同作用。‍‍